《《师说》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ppt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11 师 说,韩 愈,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 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 (1)辨析概念,把握观点;(2)探究说理方法。,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大家,他出身孤苦,身世凄寒,苦读诗书,终有所成。政治上主儒学,斥佛老;文学上倡古文,反浮夸。他不畏强权,爱憎分明,一生磊落忠朴。虽不能成为兼济天下的达者,却笃志钻研。作师说,动天下,振师道;倡古文,明世间,废华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韩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动天下,振师道”的师说。,任务情境,内容索引,WEN BEN JING ZHUN DAO DU,文本精准导读,ZHU TI QUN WEN TO
2、NG DU DU HAN YU,主题群文通读读韩愈,WEN BEN DU XIE LIAN DONG,文本读写联动,贰,叁,壹,壹,WEN BEN JING ZHUN DAO DU,文本精准导读,一、诵读全文,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1段)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 受( )业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请概括
3、段意:_,导图引路,概览全文,通读,求学的人,用来的,同“授”,传授,疑惑,疑难问题,相当于“于”,知道,懂得,本来,跟从并且,以为师,以道为师。即学道,岂,难道,无论,不分,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第2段)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 )也,则( )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4、(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请概括段意:_,从师求学的道理,流传,超出一般人,尚且,还,代词,之(一说为,句末助词),一般人,低于,不及,以为耻,圣人,圣明,愚人,愚昧,的原因,表推测语气,大概,对于,自己,却,糊涂,泛指文字的诵读,从师,
5、,学习,同“否”,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聪明,明智,各种手工艺人,类,相似,阿谀,奉承,恢复,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竟然,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3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请概括段意:_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请概括段意:_,固定的老师,这些人,贤能,学习,研究,引用历史事例
6、,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普遍,赞赏,古人从师之道,赠送,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二、下面是本文的脉络结构图,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微任务活动一 语言积累与探究 1.文中出现的“所以”是否与今天的“所以”相同?如何理解? 答案 文中的“所以”不同于今天的“所以”。它是个固定虚词,一般情况下有两个义项:一是“用来的”,表凭借、工具、方法;二是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所以”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理解时需格外留心。,任务驱动,深度学习,深读,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译文,请找出其中
7、的错误,并给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疑惑的不解,有的是老师的责任,有的却不是的,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见他们的明白。 答案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建议:多读原文和译文,想一想每一个字的翻译是否都“落实”了。,(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
8、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 答案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建议:多读原文和译文,想一想每一个字的翻译是否都“落实”了。,微任务活动二 辨析概念,把握观点 3.请找出文中带“师”的句子,说说“师”字的意思及词性,并深入思考作者所讲的“师”的含义。 答案 “师”在本文中主要有名词与动词两种。作名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老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二是擅长某种特长的人,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师”。作动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吾从而师之”中
9、的“师”;二是用作动词,意为“学习”,如“吾师道也”中的“师”。,4.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答案 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课文第2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读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所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韩愈所讲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
10、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5.本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第1段论述了哪几层意思? 答案 该段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师”之责,二是从师的必要性,三是从师的标准。(该答案仅供参考,因为对该段理解学界观点不一) 6.第2段主要是批判,作者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哪三种人?为什么要对准这三种人? 答案 第一种是“众人”,第二种是“家长”,第三种是“士大夫之族”。原因在于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即耻师。 7.第3段的论点是什么?以孔子为例,有什么好处? 答案 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为例,有言有行,十分典型,一以当十。试想,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尚且从师学习、广泛学习,何况其他人呢?,微任务活动三
11、 探究说理方法 8.第2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它在论证上有两大特点:使用对比,气盛言宜。说说该段用了哪几层对比,这样的对比有何作用。抓住一些标志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答案 (1)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2)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3)在本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渐次强烈起来的。首先在将“古之圣
12、人”与“今之众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说“其皆出于此乎”,只是一种推测语气。而在对家长两种行为比较后,用“惑矣”有所感叹;又在对“童子之师”与作者所说的“师”作了区别后,再用“吾未见其明也”的肯定语气,情绪有所加强。在把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后,则用了“其可怪也欤”这样的反问语气,使得情绪更为激烈。这段体现了作者文势汹涌的风格特点,真是“韩文如潮”,一潮高过一潮,一潮急过一潮。,1.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
13、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统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人可以为师的标准不清,正是“耻学于师”“师道之不复”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观点三)“人要从师”说。文章四段文字,行文正反相间,紧紧扣住“从师”二字,第1段讲从师的态度,第2段讲士大夫耻师,第3段讲圣人乐于从师,第4段讲李
14、蟠从师。全文都是围绕“人要从师”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疑难探究,思维提升,延读,2.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有人认为这些思想具有进步性,有人则认为其有阶级局限性。你怎么认为? 答案 (观点一)本文的思想是有进步性的。它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受业”扩大到了“传道”“解惑”,对老师的作用给予了全面崭新的界定;针对士大夫们的门第观念,文章明确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观念;文章还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观点二)本文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他
15、所说的“道”是“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为“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散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代表作有师说马说
16、祭十二郎文南山诗等。,2.背景展示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3.文学常识 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爱
17、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多义实词,4.重点虚词,5.词类活用,6.特殊句式,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
18、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课外名句韩愈名句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名联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三、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3)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19、返 回,ZHU TI QUN WEN TONG DU DU HAN YU,主题群文通读 读韩愈,贰,一、 读韩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
20、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子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之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凭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
21、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目;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
22、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他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来得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地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
23、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为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为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于是
24、,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赏析】 梁衡的文化散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除了正面叙述有关史实之外,还用文学笔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爱民如子的知识分子形象。此外,作者还从不同角度烘托了这一形象:一是与同处逆境的屈原、李白作对比,凸显韩愈的坦然;二是从人对逆境的心态上,赞美韩愈的精神。,二、 千年一叹读韩愈 从维熙 韩愈生于公元768年,死于824年,距今天已然有1 200多年的历史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其贬官失意之际,竟然演绎了一段令“江山易姓”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回味和思考,中国民俗谚语中说:
25、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被后人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笔者应邀去潮州师院讲演时,在校园门前看见学校的门楣上,也刻着韩山师范学院的字样。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
26、启迪笔者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似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韩愈何许人也?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他是河南河阳县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据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819),他担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任潮州刺史。笔者昔日曾读过他在被贬官的路上,马过秦岭时留下的诗句。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
27、行的侄子的。其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他出使的潮州漳江。记得我年轻时读此诗文时,心中曾充满了对韩愈的同情:韩文公何罪之有?不就是敢于批评皇帝吗,一纸谏文就遭发配潮州之厄运,不知他是否真的埋骨于潮州之畔的漳江?直到此次潮州之行,才让我对韩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不仅没有葬骨于粤东的漳江,说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他在此为官的时日,这儿的江河易姓,竟然统统改为韩姓,这对我产生了强烈的精神震撼。,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甚多,凡是直抒其胸臆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仅以唐代为例,文人中的李白、白居易、骆宾王、刘长卿、柳宗元、宋之问、
28、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元稹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可以这么说,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足迹,能与韩愈的生命旅痕媲美。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则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的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
29、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为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
30、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一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因为鳄鱼是没有思想的低级动物;而脖子上顶着脑袋的人
31、,无论是贩奴买方还是卖方,都是有思维的活人。韩愈为此付出了比驱鳄之举更为艰辛的努力,一扫沉积于粤东的千年恶习。韩愈早有名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来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笔者翻阅过始自远古的人文资料,一个仕途败落的文人,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疾苦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解痛者,华夏大地唯韩文公一人也!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
32、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禁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作敢为、宠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该怎么形容才准确呢?他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中官吏史上的一个奇人,又是人文星空中的一轮皓月!,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现今,韩愈祠宇的石牌楼上,是胡耀邦亲笔写下的“韩文公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沿石阶攀登约百余米,即韩文公
33、祠宇中的主殿,韩愈雕像之上悬挂着“百代文宗”的牌匾,两个古代侍卫模样的泥塑,站在韩愈两旁陪伴着他的英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始自宋代苏轼,一直伸延到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笔者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现代的官员们,无论是升腾者抑或是失意的贬官者,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赏析】
34、 韩愈的伟大,在于求真的人品,在于务实的文品。本文文笔洒脱,行文大气,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韩愈“著文倡道、脚踏实地、经世济民”的敬佩之情。,微思考,这两篇文章在“读韩愈”上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 这两篇文章所记史实基本一致。读韩愈一文,主要通过阅读韩愈的作品,记录其事迹,赞扬了韩愈面对逆境的良好心态和积极态度。千年一叹读韩愈一文,作者将韩愈的事迹与自己的实地考察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叙,突出了韩愈在潮州施政时遇到的巨大阻力,赞扬了韩愈身处逆境而不消沉的精神及其一心为民的为官态度。,微写作,你对韩愈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
35、作用。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里,“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返 回,叁,WEN BEN DU XIE LIAN DONG,文本读写联动,【素材
36、点击】 韩愈在师说中大力宣扬“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这一古风在我国历史上已流传数千年,从两千年前的孔子尊重他的老师李耳就已经体现出来。尊师是学生的美德,但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尊师重教”之风浓厚,这正是国兴之象征。 从师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最快捷的方式。虚心求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师必须抱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从师。, 撷素材善积累,【运用角度】,【精彩运用】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做父子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挨冻,也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
37、后,声望极高,当他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不忘恩师,受到称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老师昔日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一下,没有教师,怎能传授文化、发展文化?没有教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即交
38、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另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本文阐述“圣人无常师”这一观点的时候,巧用引用论证法,引用了“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很有说服力。, 悟技法勤练笔,【课文借鉴】,【运用点拨】,运用引用论证时要注意: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
39、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即时训练】 请围绕话题“奉献”,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答案 (示例)纵观天下有志者,总是夙兴而夜寐,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心甘情愿地为社会奉献。千百年来,奉献精神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躯体中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如同火炬,点燃了炎黄子孙的爱国赤诚。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献给了崇高的事业。,返 回,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