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20赤壁赋苏轼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重要实词,重点把握虚词“乎”及宾语前置句。2.思维:把握文章情感脉络。3.审美:鉴赏文章的语言和手法。任务情境: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他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
2、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这篇文章,去感受苏轼的智慧与豁达。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致意,引申为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之间。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登
3、仙。请概括段意: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逆水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渊)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请概括段意: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
4、,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首尾衔接的船只。这里指战船)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江中小洲)之上,侣(以为伙伴)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小船),举匏尊(用葫芦做的酒器)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羡长江之无穷。挟(偕同)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长久存在)。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托(寄托)遗响(指洞箫的余音)于悲风(指秋风)。”请概括段意:写客人感慨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
5、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层次清晰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流逝)也;盈虚(指月亮时圆时缺)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竟)不能以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非吾之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是造物者(大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请概括段意:写作者抛开个人的愁怀,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
6、感慨,以江水明月作比,陈述自己的见解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尽,杯盘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相与(互相)枕藉(枕着垫着)乎(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白)。请概括段意: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并将其填入图中椭圆内。答案乐悲喜微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探究1.“乎”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对照字典中“乎”字的主要义项,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和意思填到对应的横线上。乎(1)
7、介相当于“于”。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介绍依凭的条件。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2)助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3)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_(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_(3)知不可乎骤得答:_(4)相与枕藉乎舟中答:_答案(1)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8、或舒缓。(4)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2.文中“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何共同特点?答:_答案宾语前置句。其中“何为其然也”是介词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后两句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即“安在”为“在安”,“何羡”为“羡何”。微任务活动二把握文章情感脉络3.第1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答案(1)第1段描绘了主客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咏诗文、迎风赏月的情景。(2)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4.第2段“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答:_答案(1)“美人”指诗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
9、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2)歌声表现了主人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5.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答:_答案第3段,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位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动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
10、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6.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如何?这两种情绪相同吗?答:_答案(1)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2)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的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因为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从而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7.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答:_答案对第一个问题
11、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即以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来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所以,赤壁赋的核心内容虽是“主客问答”,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的言语。这是艺术处理上的虚托的方法。这也如同本文中所说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对此,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写到“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客”引曹孟德诗,阐述人生之失意
12、,也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而苏子却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都不妨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作者故意设置这么一个议论的对立面,“客”之疑问和“主”之超脱,正是作者个人思想矛盾的表现。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微任务活动三品味语言,赏析技巧8.结合全文理解,第1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答:
13、_答案(1)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2)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9.文章第2段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_答案(1)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2)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
14、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10.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答案(1)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因为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
15、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你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答:_答案(观点一)是消极的。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观点二)是积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
16、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助读材料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
17、大贡献。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2)名家评苏轼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
18、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王国维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
1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之开篇话2.背景展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3.文学常识
20、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
21、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白露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