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10劝学(节选)荀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2.思维: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任务情境: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地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2、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于)绳,(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同“又”,再一次)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直)者,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绳(用墨绳量过)则直,金(金属的刀类)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博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反省,省察)乎己,则知(同“智”,智慧)明(明达)而行无过矣。请概括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论述学习的意义。(第2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高处)之博见(看见的范围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快
3、,速。这里引申为“洪亮”)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凭借,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会)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天赋,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也。请概括段意:论述学习的作用。(第3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精神)自得,圣心(圣人的心境)备(具备)焉。故不积跬(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良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功在不舍。锲(用刀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
4、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蟹六跪(脚)而二螯(钳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一)也。请概括段意: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学习的方法、态度”的三个方面,并将其填入图中处。答案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微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探究1.下面是劝学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尝试用分类的方法记住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字义。砺跂彰楫跬驽螯鳝答:_答案特点:都是形声字。分类:左形右声:、砺、跂、楫、跬、鳝。右形左声:彰。下形上声:驽、螯。解析根据形旁记字义,根据声旁记字音。2.下面引文出自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5、你从文中得到几种“参”字的解释?你更认同哪种解释?阐述自己的理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者,验也。”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答:_答案“参”字有两种解释:其一为“验”;其二为“三”,即多次。两者皆有道理,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3.下面是一位同学对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一段的译文,请指出译文存在的问题,并给这位同学提几点正确翻译的建议。我曾经一天到晚地胡思乱想钻牛角尖,比不上一会儿工夫学到
6、的;我曾经站在岔路口眺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不是更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得见;顺着风喊叫,声音并没有更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更加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喝水,却绝对可以渡过江河。君子的人生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假设有外物的帮助罢了。(1)问题:_(2)建议:_答案(1)存在曲解字义现象,如“跂”“彰”“水”“绝”“假”;不明通假,如“生”;不够雅致,如“我曾经一天到晚地胡思乱想钻牛角尖”等。(2)根据“汉字六书”、词性判断字义,借助上下文语意推敲,力求字字落实、符合文风特点等。4.“而致千里”的“致”与“无以
7、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答:_答案两字似乎都可以理解为“到达”,但在“到达”的方式上有区别。“致”是借助外物使它达到。“至”是靠自身积累而达到,无须“假物”。微任务活动二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思路一般为:是什么(提出观点),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办(解决问题)。通读全文,概括本文思路及其内容要点。答:_答案第1、2段: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然后从为什么要“学”角度展开论述学习可以使人智慧明达,行无过失,成为“君子”。第3段:从怎么“学”角度,分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重在积累,贵在坚持,成在专心。6.研读第1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答:
8、_答案第1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第2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第3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7.研读第2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答:_答案第2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9、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8.细读第3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答案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比喻论证(正面)学习重在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喻论证(反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比喻、对比论证学习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比喻、对比论证学习成在专心蟹
10、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答案(观点一)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要结合。(观点二) 不矛盾。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助读材料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
11、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今存荀子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多方面,是古代论说文成熟的标志。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2)荀子的性恶论在性恶篇中,荀子详细地论述了“人之性恶”的问题,但他在其中也强调在人可以“知善之智”,可以“能善之具”以及“求贤师”“择良友”的重要性,这也是在阐述人们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以及环境教化的影响来肯定人具有向善的可能。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有恶的一面,同时他又承认人具有另外一种天然
12、的本能,“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他认为路上的普通人也都有可以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也有遵行仁义法度的资质,而这种“质”和“具”就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并且一再强调“可以知”“可以能”,这也就是在强调人可以通过学习道德礼义,使人们逐渐地成就善,成就一种完美的人格。在倡导人们向善中,荀子提到“求贤师”“择良友”也是同等重要的。荀子认为“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他认为跟着贤能的老师学习,并且与德才兼备的朋友交往,这样看到的都是正道和忠信敬让的行为,并得到这些“善”的正面影响。这就是荀
13、子在强调要关注外界环境对人的改变和塑造,认为人的这种进步是与外界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也是在另一方面倡导人们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关注而不断使自己向善。2.古代的君子君子在中国周朝之前,为贵族之统称。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即君子。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后来,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君子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孔子对君子进一步做出标准和规范,使得君
14、子正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3.背景展示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木直中绳,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再一次;“暴”同“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同“
15、性”,天赋,资质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寄托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跪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脚。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断绝,此处指挣断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中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奇异、独特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非常假君子生非异也,善
16、假于物也动词,借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动词,假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给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名词,假期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快,速,文中引申为“洪亮”寡人无疾名词,病疾恶如仇动词,厌恶,憎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快、急速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代词,的人(物)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助词,与后面的“也”合起来表判断今者出,未辞也代词,的时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助词,与“之”一起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君子
17、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而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不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结果,因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上、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往上;往下高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得快直、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一用心一也数
18、词用作形容词,专一木直中绳,以为轮 使动用法,使弯曲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于蓝青”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和“强”后置,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二、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19、镂。2.课外名句(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南宋)朱熹劝学三、文化常识(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2)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一、荀子的遗憾与忧伤孙守名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 劝学 节选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