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单元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单元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单元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专题检测试卷(四)(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身
2、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的生活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
3、,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中
4、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节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园综合体”是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它是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结的具体体现。B.“田园综合体”是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
5、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答案C解析A项“田园综合体”和“田园中的诗意栖居”不能等同,“贯穿古今”在文中也找不到依据。B项“让乡村人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销声匿迹”错,原文是“已不多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田园综合体”为论题,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及作用。B.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C.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条分缕析,观点持之有据,而且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D.文章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的角度,
6、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答案B解析本文没有使用假设论证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C.新农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也要重视农业的文化、社会建设等多种功能。D.乡土社会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答案D解析“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这个推论太绝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定知识而
7、支付费用,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与网络服务紧密相连,有别于线下为参加培训的缴费;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技能、经验等而实施的消费行为,有别于线上为娱乐消遣的付费;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的消费行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图书。知识付费是新生事物,但实际上只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知识共享有过两次升级。第一次由1.0版到2.0版。1.0版为静态(以百科为代表的静态知识,无互动),2.0版为动态(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动态知识,有互动)。第二次为2.0版到3.0版,表现为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
8、知识共享。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学界所称的“用户制造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不再免费共享,而是创造价值了。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删改)材料二:知识付费典型平台发展状况平台知乎分答(在行一点)得到喜马拉雅产品定位平台内嵌付费问答功能付费语音问答平台付费订阅产品音频分享平台用户规模(10月)974.98万52.04万215.24万2 554.41万内容生产平台孵化的名人入驻平台孵化的名人入驻网红推广团队自制自媒体入驻联合出品主播入驻服务形式付费
9、提问,每个语音回答公开,收入由问、答者平分同“知乎”知识新闻免费,精品付费订阅免费基础上,推付费精品专区付费机制文字提问,答者设定金额付费转载60秒付费提问,答者定价付费偷听付费订阅,如李翔商业内参,198元/年付费订阅,如好好说话,198元/年付费数量20个热门分类,累计600余位优秀答主最受欢迎答主TOP100,累计答题7万个付费精选、电子书、音频及系列,15位大咖入驻专栏订阅16个付费精品分类,累计大咖850位付费规模(畅销案例)李开复的关注者达90万,18个公开问答,收入超万元王思聪收听者超12万,32个公开问答,收入达25万专栏罗辑思维付费用户8万,营收超1 592万元音频课程好好说
10、话付费用户10万,营收超1 980万元(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2017年12期互联网经济,有删改)材料三:去年大学毕业后,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关的付费学习平台,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公务员备考网课。“我认为这个钱是需要投入的。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网课比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便宜多了。”姜女士说。大部分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也有老师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像姜女士一样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付费知识省
11、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付费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答案,这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林先生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月薪3 000和月薪3万元的区别毕业一年如何赚到20万一类文章,他说:“如果说你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2018年4月25日宁波日报,有删改)材料四: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据“企鹅智酷”对1 736名网友进行的在线调查,有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网民满意度为38%。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取自己所短缺的
12、专业知识,但不少人的体验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同时,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据统计,他们“对短视频的耐心已经下降到57秒”。在知识付费兴盛之前,消费者就有为娱乐付费的做法。由为娱乐付费到为知识付费是一种进步:知识进一步体现出其无可否定的价值;知识产品及其价值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尊重,知识付费体现的是对知识产品及其价值的社会认可。但在知识付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局部性的变味:娱乐化程度日趋严重,猎奇之势愈发明显。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一些知识付费的平台及其经营者,常常将知识产品的原作者及其对知识产品享有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置之
13、脑后,或者超越了道德底线,甚至超越了法律底线。(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付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经济模式,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B.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以及服务的消费行为。C.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新渠道,其中的知识系用户创造并具有价值。D.是用户进入付费平台进行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形式,体现了无可否定的知识价值。答案B解析A项“经济模式”错,应为“互联网经济模式”。C项“其中的知识系用户创造”错,事实上,“知识”不
14、一定为用户所创造。D项曲解文意,用户为知识付费才“体现了无可否定的知识价值”,而非知识付费这种共享形式。5.下列关于知识付费能够盛行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动互联的功能拓展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为知识付费铺就道路。B.在我国知识付费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现实的市场不小,潜在的市场更大。C.消费者投入较低的时间、精力成本,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D.一些消费者急于消除求知过程中的焦虑,其需求通过知识付费得以满足。答案C解析“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与现实情况不符。6.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应对危机的建设性意见。(6分)答:_答案
15、经营者应提升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妥善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经营者应保证内容的“知识性”。消费者要以正常心态对待知识产品及相关信息。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知识付费的健康发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天外之音朱以撒车到停靠站,已是凌晨三点多了。接我的两位朋友还没有来,而我又是第一次到这个海边,周遭空寂无人,涛声四起,一颗心不由提了起来。急也没用。我干脆停下,在路边基石上坐了下来,静静等待天明。耳听涛声,眼前就出现了蔚蓝无垠的海面和雪白的浪花。不过,我也琢磨出来了,涛声还是很单调乏味的,就像一个人永远发出一个音节。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无从更易
16、,以至于什么人听了,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只属于大海。大海的这种声响和其他自然属性的生物发声相比,是不能算悦耳的,不少鸟鸣虫唧要比它生动,甚至随节气而转,“园柳变鸣禽”就是一例。它只是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始终如一地在进行的状态里。我们总是喜欢新变,改变生活的信念、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改变倾向比较明显的是朝着物质的丰富,而精神上未必也跟着丰饶起来。这样,免不了只能得到一些追求的皮毛之相,却离内在神髓甚远。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在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柔情似水,却能把坚硬无比的礁石啃咬得怪状奇形,能把无数沉船锈蚀成一堆堆烂铁,这很能给人以暗示,持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
17、浩瀚的海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游牧文化,伴随涛声走向远方,使心灵得到开放性的牧养。人更熟悉的是土地,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人们可以乘着海水走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永远听到涛声的召唤,随时准备出发。可是土地无法游移,致使农耕人固守一方,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地劳作。民族或个人的发展,如果只是满足于农耕阶段而拒绝游牧的体验,终归会生出许多遗憾来,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实际上,在许多一贯农耕部族的血液里,一些惰性已深深地潜伏下来,使他们安于现状,对贫困无痛感,对外界的新变心如止水,这种现象总是会使我们面对农耕,试图让游牧文化渗入它的内涵。幸好随着开放程度的拓展,有许多黄土高原的农耕后代,选择一条与祖辈不
18、同的路子,背向荒沟高崖、山塬矮墙,面对沿海走来。他们终于听到了父辈未尝听到的涛声。当然,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可是听到了涛声的农家子弟,已不是往昔的胸襟与情怀了。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盈耳的涛声,也让人考虑到人类的家址,不知什么时候要迁移到大海上。在我看过的不少关于海洋的图片里,人类日渐逼近大海了。海边不断地矗立起形态各异的建筑群,这些群落的涌现,使海边的蛮荒气息消遁,飘洒出现代的灯红酒绿。更有甚者是移山而填海,在海上扩展人生乐园。至于海面上的污染,废油洋溢其上,连海鸟海兽皮毛都糊满厚厚的油腻,也是时有所闻的,现在我们谈大海,美丽中免不
19、了夹杂着凄怆:人们一旦听不到涛声了,那么真是能轻易测出危机已在面前。自然界每一种声响的消失,都是对人类的警示。在我走过的幽壑深林中,已听不到虎啸猿啼莺啭鹤唳了。这些声响不复存在,也表明与人类共存的一个物种在此地退出了我们的视界,我们喜爱用“濒危”来表示程度的严重。倘若从审美角度看,自然的声响是如此地扣动心弦。诗人乘着轻舟,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何等的生动和诗意,善感多情一一为之撩起;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千百年后依旧浸透着悲愤和苍凉,传递着难以排遣的愁绪。古诗古文,信手都可以拈出声乐的交响,融洽在行笔的斯文里,这就是本质上更接近自然的古典情怀吧!曾几何时,这些鲜活的细节和
20、生动的鸣啭已黯然消逝,岁月的长风掠过处,在都市里,那人工的机械的摇滚的声响已经跃居其上。有时,人们也模拟涛声,让都市感受大海,可是你听听,能有多少大海的滋味呢。在渔家人枕着涛声沉沉入睡时,我就这么坐着,屏息谛听这天外之音,任思绪飘逸到辽远。潮水似乎向我漫来,浸润全身,我心清如洗。(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某个凌晨第一次来到海边,朋友未到,周围空寂无人,涛声四起,内心不由紧张起来,随后作者静坐在路边,由此展开广阔的联想。B.生长在土地上的人们代代传承着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能融入更先进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将更加灿烂辉
21、煌。C.文章最后一段,结束联想,回到现实,照应开头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在内容上表现了作者聆听天外之音后的平和心情,提升了文章的主题。D.本文内容广博,作者思接千载,从纷繁的现实现象写到古典情怀,从传统文化写到人类的生存状况,看似散乱,其实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答案B解析“更先进的游牧文化”于文无据,两种文明各有其优点,互补才能不断发展。8.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意。(6分)(1)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答:_(2)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答:_答案(1)大海是有生命的,是有精神追求的,它的坚守产生强大的力量。(2)黄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单元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专题 那样 思考 单元 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