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坍圮()亘古()捋须() 祈祷()灼烈() 颓墙()罪孽() 嘈杂()譬如()答案tn pnlq dozhutunicop(2)多音字熨 宿稽答案y/ynxi/s/xij/q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2)(3) (4)答案(1)放肆/肄业(2)屋檐/赡养(3)福祉/脚趾(4)炫耀/眩晕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坍圮:_(2)亘古:_(3)熨帖:_(4)身临其境:_(5)优哉游哉:_(6)失魂落魄:_(7)朝不保夕:_答案(
2、1)倒塌;坍塌。(2)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3)妥帖舒服。(4)亲自到了那个境地。(5)形容闲适从容。(6)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7)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2)陶渊明的后半生隐居在山野之中,优哉游哉,过着飘然若仙的田园生活。()(3)张家界那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我如登仙界,失魂落魄。()(4)这则通告,轰动了整个固始城,人们津津乐道,竟似忘了自己身在危城,朝不保夕。()答案(1)。应为“设身处地”。(2)。(3)。
3、“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4)。2辨词填空(1)年轻年青“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a.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b.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从语法角度看,“年青”一般作定语,而“年轻”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虽已是两鬓苍苍,但每当想起_时期的我,想起“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往昔,一股热血又涌上心头,仿佛一下子变得_了许多。答案年青年轻(2)荒芜荒凉“荒芜”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荒凉”指人烟少;冷清。这个小山村远离交通要道,显得十分_。战乱连年不断,土地_,老百姓背井离乡。答案荒凉荒芜三、名言警句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
4、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京潜心于文学创作。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等。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主题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的代
5、表作。二、背景展示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城区北部。一九四九年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而荒芜。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作者在“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三、文体知识散文为了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
6、线索有以下几种:事物的形象、感情的发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活动、事理。课堂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他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蛋;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他倔强地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
7、我与地坛中是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的。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中分别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在图中处分别填出。答案“我”与地坛非同寻常的关系“我”与园神的对话1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死启示?答:_答案(1)体现“荒芜”特点的景物: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2)体现“不衰败”特点的景物: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3)给作者的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2作
8、者在第一部分第7段中写“怎样活的问题”时,连用了六个“譬如”,列举了哪些景物?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生命启示?答:_答案(1)描写的景物:祭坛石门中的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忽至吹下的落叶。(2)作者得到的启示: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任人“肆意雕琢”的经历不正是自己因为双腿残疾而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写照吗?但古园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我”也应学习这种精神,身体虽然残废,却不能残废自己的精神。3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来写地坛古园?探究点拨文中共有三次描写地坛古园:第一次写的是古园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第二次写的是如今“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9、的景象,第三次写了“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答:_答案(1)从结构上讲,在文章的开头必须介绍地坛;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部分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有关。(2)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4第二部分的开头、结尾都提到了“园神”,请结合相关的描述,思考一下,作者写“园神”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开头假想“园神”很有必要,因为没有人能了解“我”这么具体,自然引出了作者运用排比列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状态,从而表
10、现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2)结尾借“园神”的话,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最后两段),突出了主题。5写作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哪些苦恼?答:_答案快乐:感觉有事可做;写的文章被别人夸奖。苦恼:很要面子,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对出名感到惊慌,感觉自己像人质,太累太紧张;担心文思枯竭。6这篇散文中有不少语句很新鲜、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例如,一般的语言习惯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但作者却突破常规,写成“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然后又加上“炫耀的”,把“朱红”拟人化,写成了“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
11、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答:_答案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桑后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地坛的剥蚀状、坍圮状、散落状。烘托了“我”双腿残疾后颓废的精神状态。(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答:_答案拟人化手法,“斜切”富有动感,“金晃晃的空气”和“一溜阴凉”对比明显,点明作者进园子的原因,也暗示园子将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宁静。7本文题目是“我与地坛”,如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好不好?为什么?答:_答案不好。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地坛”给予“我”的种种启示,“地坛”在“我”的生活中有特别的意义,“地坛”与“我”有一种不解之缘。如果改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 12 节选 语文 高中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