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文言文(1)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文言文(1)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试卷(四)(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着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
2、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然而这里或会产
3、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象“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若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既然“莫寿于殇子”,则
4、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是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
5、,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有删改)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C“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答案C解析“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和“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没有因果关系,C项强加
6、因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针对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逐步论证真正的“逍遥”。B文章第二段从理解“逍遥”的境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成为可能的。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郭象对“逍遥”的认识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观点并不矛盾。D文章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即使居庙堂之上,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逍遥。答案D解析许由不是正面事例,且他“自限于深山之中”,不是入世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
7、鸟羡慕。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说法就不可执实。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答案A解析由“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可知,“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理解有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69年来,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中国人民自力
8、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尤其是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彻底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在欢度国庆之时,在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之际,13亿多人民群众更应坚定文化自信,续写筑梦新篇。庆国庆,让家国文化尽情流淌。无国无以为家,无家不能成国。国庆节是集人民性、政治性和幸福感于一体的节日,承载着反映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在这个秋高阳暖的美好季节,各族各界群众纷纷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庆祝活动中,歌颂赞美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抒发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真挚感受,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69年沧桑巨变,69年春华秋实
9、,家国文化在神州大地尽情流淌。庆国庆,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传统文化呈异彩,国庆佳节味道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国庆期间,有景区开展歙砚雕刻、诵读朱子家训、体验国学经典文化“蒙童开笔礼”等文化体验活动,深受游客欢迎,每天参加这种文化体验活动的游客达到千余人次。诸如民俗风情展览、音乐“快闪”等等,都让人民群众重新感受到了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9年开拓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
10、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今行走在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中,13亿多中华儿女更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续写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摘编自秦平让国庆假期多点文化味儿,陕西传媒网2018年10月4日)材料二: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也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认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比实物消费增速要快,目前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约为50%,成为消费新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前我国服务消费需求旺盛,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 516亿元,同比增长9.7
11、%,增速高于商品零售0.8个百分点。68月暑期档电影总票房174亿元,再创新高,预计全年电影票房将突破600亿元。国庆期间旅游供需两旺,亲子游、休闲游、自助游、自驾游成为热点。(摘编自消费亮点点亮假期,人民日报2018年10月6日)材料三:国庆长假期间,各地大打“文化牌”,群众在游玩中提高文化素养,感知文化传承。“宾客盈门,礼乐齐鸣”“进香献酒,尊师敬祖”这两天来到河南许昌神垕古镇能看到按照北宋仪式举行的钧瓷开窑仪式,让游客切身感受千年文化古镇的独特魅力。国庆假期,神垕古镇每天都将有两家以上的钧瓷窑厂举行开窑仪式,千年的窑火,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在齐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临淄,定制文化游成为了游
12、客新宠。除了根据游客需求安排景点外,旅行社还与齐文化研究学者合作,在游览过程中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历史文化讲解,实现了文化传播和旅游的融合。节日里,各地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陕西自然博物馆,“科普游自博,国庆七天乐”主题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在福建莆田市博物馆,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动手体验抄纸、寻找铅字块、固版、刷墨等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流程。(摘编自国庆长假各地打“文化牌”传承文化提升游客素养,央广网2018年10月4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民族复兴的大好形势下,应继续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B各族各界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庆祝建国69周年,表
13、达对祖国的祝福,尽情诠释家国文化。C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约占居民消费比重的一半,成为消费新增长点。D各地发挥地方特色,打出“文化牌”,这一举措有利于群众提高文化素养,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答案C解析“消费新增长点”错,原文是“消费新热点”,二者不是同一概念。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B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国家、民族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复兴同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C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居民更注重精神需求,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
14、升高。D在千年文化古镇举行的钧瓷开窑仪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古镇拥有了新活力。答案D解析“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曲解文意,开窑仪式重在让人们感受文化传承,是再现而不是创新。6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文化自信意义的理解。(6分)答: 答案文化自信能增强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中华儿女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让中华儿女更好地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续写民族复兴梦的新篇章。增强文化自信,能让中华儿女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永恒的文赤壁曹矞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
15、,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如今,慕名而来游
16、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
17、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
18、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
19、,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
20、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
21、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具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D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答案D解析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项“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C项“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8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
22、用?(6分)答: 答案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9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 答案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
24、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
25、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答案A解析“今者薄暮”表时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状如”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赤壁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二篇。B望:农历每月十五。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C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D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答案B解析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是在“既望”(农历十七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苏轼是一个
26、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悲伤的心情。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答案D解析“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译文: 答案(1)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
27、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
28、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
29、,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拉长声音嘹亮地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们船上飞过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过岭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
30、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注作者被贬遇赦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江南:这里指虔州。毵毵(sn),毛羽细长,这里形容毛毛细雨。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B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C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D全诗语言清新自
31、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答案B解析A项“一勺”突出“甘”之难得,之甜美。首联揭示的不是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而是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C项这一句诗以声衬静,表现山间的宁静,并不是表现自然的勃勃生机。D项此诗的语言风格并非瑰丽雄奇,而且这几个动词也不富有激情磅礴之美。15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1)以动衬静,以景结情。(2)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苏子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给予诗人心灵
32、的安宁,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与旷达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的箫声悲伤幽怨的句子是“如怨如慕,_,_,不绝如缕”。(2)庄子逍遥游中,写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风力的两句是“_,_”。(3)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句子是“_,_”。答案(1)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_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
33、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_、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
34、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几乎变换信手拈来浑然天成B几乎变幻信马由缰相得益彰C完全变幻信手拈来相得益彰D完全变换信马由缰浑然天成答案A解析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完全:齐全,不缺少什么;全部,全然。“完全”太绝对,与前面的“大概”矛盾,应选“几
35、乎”。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不规则地改变。此处强调的是事物变化无常、动荡不定,使人难以预测,应选“变换”。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此处应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此处应选“浑然天成”。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
36、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答案C解析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再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选C。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
37、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答案D解析首先画线句子缺少主语,句中应有指示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语境分析,“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A、B两项。故选D。20请联系课文及自己所学,根据上联,对出下联。(6分)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下联:_答案(示例一)书法一帖,写出行楷风范(示例二)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21下面是教育
38、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6分)2019年全国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39、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_答案紧扣立德树人聚焦学科素养创设生活情境规定写作任务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综合材料中甲、乙、丙的三种说法,立意参考大致为:(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人要有远大的理想。(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3)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