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诗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
《第18课 诗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 诗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鉴赏感受本课三首诗词中作者真挚的情感美。2.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领会诗词的本质。3.学习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豆蔻()(2)荠麦()(3)窥视() (4)黍离()(5)初霁() (6)怆然()答案(1)ku (2)j(3)ku(4)sh(5)j(6)chu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雕栏玉砌:_(2)伯仲:_(3)予过维扬:_(4)弥望:_(5)犹厌言兵:_(6)纵豆蔻词工:_答案(1)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2)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3)经过。(4)满眼。(5
2、)战争。(6)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2词类活用(1)小楼昨夜又东风:_(2)黍离之悲: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春风吹(2)形容词用作名词,痛恨伤感之情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课外名句(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3)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其一)(4)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一、作者简介1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彭城(
3、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作有书愤、示儿、钗头凤、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3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
4、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代表作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二、背景展示1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此词表现的是词人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2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志向,因而悲愤异常。“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
5、经历的艺术概括。3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扬州自隋以来就是南北运输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昔日繁华的扬州,已破败不堪,萧条冷落,姜夔路过此地,感慨今昔,因制此词。这里“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后来此词牌只被用作词谱,与词的内容无关。“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者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作者抒发了那时那
6、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下面的图表呈现的是课文中三首诗词的结构脉络,请根据理解将图中处填写完整。答案年华易逝悲恨抗敌抱负所感(一)阅读虞美人,回答下列问题:1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词人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答:_答案(1)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2)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3)这些意象是良辰美景,词人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4)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应如何理解?这两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7、:_答案(1)“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故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以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且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2)这两句词抒发了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3结尾两句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1)结尾两句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2)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阅读书愤,回答下列问题:4结合诗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
8、字的理解。答:_答案“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诗眼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作者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2)修辞上:常
9、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中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中的第五个字。5这首诗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运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这首诗一共运用了两个典故。(2)第一个是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
10、和悲愤。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钦佩,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的慨叹和讽刺。(三)阅读扬州慢,回答下列问题:6“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答案(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词人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7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答:_答案杜牧曾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
11、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有人用“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来评价南唐后主李煜,你赞成这个观点吗?答:_答案(示例)若不是生于帝王之家,李煜绝没有那份闲情专注于文学。若不是无须为生存而奔波,后主也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研修诗画,没有这些基础功底,才子之名恐也难归于他。诚然,李煜在政治上的确水平不佳,但是纵观古代那些在政治上登峰造极的帝王,又有几个真正是以诗名垂誉后世的呢?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成长环境和文人特质决定了李煜不可能成为唐宗宋祖的再世。古人多为李煜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悲哀。然而矛盾是相对的,好坏也是互相转化的。没有国破家亡违命之辱,后世还能记得那个“一江春水向东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8课 诗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 18 诗词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