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孔孟两章ppt课件
《第14课 孔孟两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孔孟两章ppt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孔孟两章,第四单元 文言文(2),1.识记“以为、国、家、或、走”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要求背诵的文段。 2.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学习目标】,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颛臾( ) (2)社稷( ) (3)虎兕( ) (4)相夫子( ) (5)饿殍( ) (6)洿池( ), 语言知识强化,(7)弃甲曳兵( ) (8)孝悌( ) (9)鸡豚狗彘( ) (10)数罟( ) (11)庠序( ),zhun y,j,s,xin,pio,w,y,t,tn zh,c ,xin,二、识
2、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是社稷之臣也:_ _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_ _ (3)相夫子:_ (4)而在萧墙之内也:_ (5)谨庠序之教:_,“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辅佐。,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_ (7)数罟不入洿池:_ (8)斧斤以时入山林:_ (9)申之以孝悌之义:_,饿死的人。,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斧子。,敬爱兄长。,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无
3、乃尔是过与: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_,通“欤”,句末语气词。,通“毋”,不要。,通“斑”,头发花白。,通“途”,道路。,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_ 今义:认为。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_ 今义:国,国家;家,家庭,人家。,让担任。,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3)河内凶 古义: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4)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 今义:动词,增加。 (5)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_ 今义:副词,或许,也许。,黄河。,更加。,有的人。,(6)是亦走也
4、 古义:_ 今义:动词,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特指“逃跑”。,4.解释下列加颜色实词的意义,(1)兵,非我也,兵也:_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 草木皆兵:_,兵器,军队,士兵,(2)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 驴不胜怒,蹄之:_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 日出江花红胜火:_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必为之辞:_ (2)后世必为子孙忧:_ (3)既来之,则安之:_ (4)无乃尔是过与:_ (5)王无罪岁:_ (6)填然鼓之:_ (7)树之以桑:_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
5、,动词用作名词,忧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名词用作动词,责备,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名词用作动词,栽种,名词用作动词,穿,(9)谨庠序之教:_ (10)然而不王者:_ (1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6.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_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_ 虎兕出于柙:_ 谋动干戈于邦内:_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寡人之于国也: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介词,引出对象,介词,对,介词,从,介词,在,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2)而,危而不
6、持:_ 固而近于费:_,(3)以,请以战喻:_ 可以无饥矣:_ 斧斤以时入山林:_ 申之以孝悌之义:_,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又,介词,用,介词,因此,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用,(4)之,填然鼓之:_ 王道之始也:_ 申之以孝悌之义:_,调整音节,起提顿作用的衬词,助词,的,代词,代百姓,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是社稷之臣也:_ (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 (3)无乃尔是过与:_ _ (4)未之有也:_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6)是亦走也:_ (7)直不百步耳:_,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固定句式“无乃与”,相当于“恐怕吧”;,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
7、语后置句,判断句,固定句式“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必备知识,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的宾语在动词之后,例如“打篮球”、“洗衣服”、“贪图利益”等。在古汉语某种特定的语境中,宾语可以前置到动词前面,例如“唯利是图”、“何罪之有”等。古汉语的这种句式特点就是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类型有: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时不我待。 古之人不余欺也! (3)用“之”或“是”等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例如: 何罪之有? 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
8、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例如: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5)“相”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如: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6)“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如: 府吏见丁宁。(叮嘱我) 见恕(宽恕我) 见教(教导我) 见谅(原谅我),8.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 _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_ _ (3)或百
9、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_ _,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季氏的封地费。现在不夺取,后,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因此更加少,我的百姓也并没有因此更加多,,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拿逃跑了,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这是什么缘故呢?,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三、名言警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文本常识积累,
10、一、作者简介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的儒家理论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了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
11、“仁政”主张,在哲学上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孟子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二、背景展示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文中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2.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世风倾颓。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
12、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仁政”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文化常识 1.夫子:春秋时期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2.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3.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4.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5.“寡人”是诸侯国君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6.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
13、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品读研析,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的语言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他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从而去保持他的悠闲。孟子的言论则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了“仁政”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课堂导语,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均无贫,和无寡,答案,解决问题,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答案 (1)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出了孔子对“
14、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2)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答案 (1)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2)用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先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再把冉有和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课 孔孟两章ppt课件 14 孔孟两章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