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学案(含答案)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学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7课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2.了解作者阐明的关于红楼梦情节特点的主要观点。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金钏儿()惶遽() 湍急()禄蠹() 笞挞() 漩涡()焙茗() 滂沱() 分道扬镳()如坐针毡()答案chunjtundch txunbitubiozhn(2)多音字脉喝捋答案mi/mh/hlu/l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2)(3)答案(1)小厮/撕扯/嘶叫(2)辑录/缉拿/作揖(3)波澜/斑斓/谰言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禄蠹:_(2)笞挞:_(3)朕兆:_(4)构陷:_(5)如坐针毡:_(6)富丽堂皇:
2、_(7)天造地设:_(8)分道扬镳:_(9)飞短流长:_(10)语失伦次:_(11)不速之客:_答案(1)喻指贪求官位俸禄的人。蠹,咬器物的虫子。(2)鞭打,抽打。(3)征兆,兆头。(4)定计陷害,使别人落下罪名。(5)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6)豪华壮丽,气势雄伟。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涵盖广大,辞藻华丽。(7)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8)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文中指创作方式不落俗套。(9)亦作“蜚短流长”。散布谣言,中伤他人。飞,散布。(10)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11)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
3、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于五音不全、一心只想赚钱的李强来说,在演唱会现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简直让他如坐针毡,难受至极。()(2)有些人往往是话说得富丽堂皇,行动上却总是见不得阳光。这种人只能迷惑别人一时,最终会落得被人唾弃的下场。()(3)这块石头简直是个天造地设的望台,在这里安个岗哨再合适不过了。()(4)那天,朱自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5)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飞短流长,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6)人们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言而无信、语失伦次的人是深恶痛绝的。()(7)由于接到请柬比较晚,赶到小李家时,
4、大家已经等了我好久了,我成了不速之客。()答案(1)(2)。应是“冠冕堂皇”(3)(4)。用于此处不合语境(5)。用于此处望文生义 (6)。脱离了句意中心(7)。“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2辨词填空(1)启示启事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我丢失了一个钱包,写了张寻物_。读完极限人生后,我受到很大的_。答案启事启示(2)偶然偶尔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偶尔:间或,有时候;属性词,偶然发生的。我闲暇时喜欢听音乐,_也打打扑克。平时管理不严,出现这种事故绝非_。答案
5、偶尔偶然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红楼梦名句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2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4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7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一、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年生,当代学者,江苏如皋人。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所从事的学科研究领域:美学、文学。著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等。二、背景展示本文属于小说评论,选自红楼梦学刊 1981年第3辑。作者以“宝玉挨打”这一重要事件为例,论证了红楼梦善于在
6、平淡生活中掀波澜、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情节设计特点。三、文体知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文学评论的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有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这部中国文学史的无价珍宝,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发现它的秘密。它的魅力值得所有的人去关
7、注和探究。今天,让我们跟随吴功正先生走进红楼梦,看看他是如何评论红楼梦的。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将处填写完整。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答案情节的特点必然性层次感偶然性1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比喻来评价红楼梦?这两个比喻句的含意是什么?答:_答案(1)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2)第一个比喻句指红楼梦是一部结构宏伟、构思奇巧、语言精美的文学巨著;第二个比喻句指红楼梦的情节跌宕起伏,自然天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类型: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
8、以下几种:(1)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2)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5)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上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9、而产生的意义。2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提示文章第一段有明确的表述:“我们在本文中探讨的是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由于小说作者致力于营造情节的波澜,就使这部不以惊险见长的多卷式长篇小说获得了吸引的力量。”答:_答案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3“宝玉挨打”的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文章具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答:_答案(1)“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2)文章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必然性和情节必然性);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
10、迭进地推举上去);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4作者认为红楼梦是怎样具有了“吸引的力量”的?答:_答案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细致地、现实主义地描写了生活的全部复杂内容,广泛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同时又以独特的形式安排情节,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这样就使这部小说获得了“吸引的力量”。5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在构思行文上有什么特点。答:_答案(1)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说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独特性,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特点。(2)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叙议结合。主要运用例证法。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叙事类的文章
11、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怎样写出波澜呢?结合课文以及自己平时的学习及写作体会,说说自己的看法。答:_答案(观点一)设置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本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观点二)巧设伏笔。伏笔,指的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是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物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观点
12、三)张弛有致。“张”就是事件的描述或情节紧张生动,“弛”就是事件的描述或情节弛缓或平淡。一篇文章,描述由紧张到松弛或由松弛到紧张,都会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波澜起伏之感。铺垫手法课文第4段中说:“红楼梦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这就是铺垫的效果。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可适当运用铺垫的手法,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铺垫是一种写作技法,是对即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它讲究一个行文的前后呼应。铺垫是记叙文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感、气势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技巧点拨在运用铺垫手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学案含答案 情节 波澜 节选 答案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