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
《第15课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劝学(节选)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品味,感受作者所提倡的学习境界。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靛青()(2)蓼蓝()(3) 以为轮()(4)槁暴()(5)跂而望() (6)舆马()(7)舟楫() (8)跬步()(9)骐骥() (10)锲而不舍()(11)驽马()答案(1)din(2)lio(3)ru(4)o p(5)q(6)y(7)j(8)ku(9)q j(10)qi(11)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学不可以已:_(2)木直中绳:_(3)金就砺则利:_(4)虽有槁暴:_(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6)善假于物也:_(7)
2、神明自得:_(8)圣心备焉:_(9)无以至千里:_(10)锲而不舍:_答案(1)停止,结束。(2)木工用以取直的墨线。(3)磨刀石。(4)曝晒。(5)到达。(6)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7)人的智慧。(8)通达事理的思维。(9)没有用来的(办法)。(10)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3)使之然也:_(4)君子生非异也:_答案(1)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曝晒。(2)通“智”,理智。(3)通“煣”,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4)通“性”,本性,文中指天
3、生的资质。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_今义:泛指一切河流。(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答案(1)特指长江、黄河。(2)广泛地学习。(3)爪子和牙齿。(4)藏身。4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1)绝(2)强(3)假答案(1)动词,横渡/动词,终止/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副词,到了极点/副词,非常,极(2)形容词,强健的,强大的/形容词,弓弩有力/有余,略多(3)动词,借/动词,假
4、装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游水(2)名词作状语,每天(3)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作谓语,专一6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焉(2)于(3)而答案(1)兼词,于此,从那里/疑问代词,哪里/代词,它 (2)介词,比/介词,从/介词,向/介词,到(3)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可是,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承接,然后,就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5、:_(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6)被动句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作“定语后置”。一般有以下五种形式:(1)“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魏学洢核舟记)(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3)“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字结尾。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四)(4)“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例如: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5)“中心语数(量)词”的格式。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
7、涉世家)为人(五),为窗(八)。(魏学洢核舟记)8翻译下列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_(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_答案(1)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凝冻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2)君子的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三、名言警句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战
8、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荀子现存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等多方面,是古代论说文成熟的标志。荀子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二、背景展示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9、。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三、文化常识跬: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左右脚各跨一次叫“步”。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苦读。应如何学习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中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劝学成了一篇激励后世之人勤学苦读的醒世之作。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改变自己学
10、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1文章第1段的几个比喻与“劝学”有什么关系?答:_答案第1段主要通过五个比喻来论证观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在外力的影响下可以超过原来的自己;木“以为轮”而“不复挺”,说明客观事物经过外力加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性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外力影响可以大大提高性状。作者认为,后天的学习就像这些外力一样,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答:_答案文章第1段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
11、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就是品德。3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比喻论证的作用。答:_答案本文采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气势。同类事物设喻,可从相同的角度铺陈渲染,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如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说明“善假于物”的道理;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来说明积累的道理等。这样,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形
12、象化,使读者获得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千变万化的句式,读来毫无板滞之感。4文章第3段除了采用喻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_答案第3段在运用喻证法的同时,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通过正反论证说明学习要积累。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是从正面来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下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是从反面来论证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第二层也是通过正反对比来说明如何做到持之以恒。作者先用“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又用“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对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课 劝学节选 学案含答案 15 劝学 节选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