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师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2.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句读()(2)或不焉()(3)官盛则近谀() (4)郯子()(5)苌弘() (6)老聃()(7)李蟠() (8)以贻之()答案(1)du(2)fu(3)y(4)tn(5)chn(6)dn(7)pn(8)y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2)无贵无贱:_(3)圣益圣:_(4)小学而大遗:_(5)术业有专攻:_(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7)余嘉其能行古道:_(8)作师说以贻之:_答案(
2、1)知道,懂得。(2)无论,不分。(3)更加。(4)遗漏。(5)学习,研究。(6)普遍。(7)赞许。(8)赠送。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2)或师焉,或不焉:_答案(1)通“授”,传授。(2)通“否”,指不从师学习。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3)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
3、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_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跟从并且。(4)普通人。(5)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6)不一定。(7)两汉及以前的散文。4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1)师(2)传(3)道(4)惑答案(1)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动词,跟从老师学习(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n,名词,古代解释经
4、书的著作/动词,继承/动词,传送,传递(3)名词,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4)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而耻学于师: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3)小学而大遗: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5)吾从而师之:_(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7)孔子师郯子: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名词用作动词,低于(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1)所以(2)焉(3)其(4)则答案(1)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2)句末语气词/代词,相当于“之”,他/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那里/兼词,于何,在哪里(3)代词,他们/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的;他/代词,指书/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们的(4)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副词,表判断,就是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3)不拘于时: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5)而耻学于师:_(6)师不必贤于弟子: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
6、4)宾语前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省略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词短语放在谓语之后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其中以“于”、“以”、“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居多。(1)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谓语“战”的状语,应调整为“于长勺战”,翻译为“公与他一起乘车,在长勺作战”。(2)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谓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7、,翻译为“用篆文、山脉、乌龟、飞鸟、野兽的形状装饰”。(3)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于吾先”,翻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先于我”。(4)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略,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北”、“战河南”是“战于河北”、“战于河南”的省略语,应调整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翻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8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8、之所存也。译文:_(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_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三、名言警句课内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
9、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二、背景展示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4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韩愈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展开,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社会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10、。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三、文体知识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
11、、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3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人物传记。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提出论点横比1文章第1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答:_答案(1)阐明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
12、生乎吾后”,凡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4)提出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答:_答案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在第2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他所讲的“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可知,文中的“师”指掌握“道”的人。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对比的?有何效果?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17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