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19周周测试题(A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廉江市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19周周测试题(A卷)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一榫一卯总关情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2、; 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
3、,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
4、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注】榫卯(snm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12、下列不是本文介绍的内容的一项是( )(3分)A、介绍榫卯的连接作用。 B、
5、介绍了榫卯的平衡。C、介绍了榫卯的耗能。 D、介绍了古建筑中的木构建筑。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四段介绍了榫卯的连接功用,第五六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第四段和第五六段存在着逻辑关系。B、文章第七段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能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C、“历
6、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意即榫卯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又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领悟到,事物连接在一起的关系,精髓就是榫入卯眼。14、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文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4分)【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n
7、bsp; &
8、nbsp; 附加题(10分
9、)“谁在那儿胡说八道?谁说党给的任务是苦工?”他瓮声瓮气地说,严峻地扫视着站在周围的人群,“弟兄们,咱们说什么也不能回城去,咱们的岗位就在这儿。要是咱们从这儿溜走,许多人就得冻死。弟兄们,咱们赶紧干完,就可以早点回去。当逃兵,像这个可怜虫想的那样,是咱们的思想和咱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这个码头工人不喜欢发表长篇大论,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也被刚才那个人的声音打断了:“那么,非党非团的可以走吗?”“可以。”潘克拉托夫斩钉截铁地说。那个家伙穿着城里人常穿的短大衣,朝桌子挤了过来。他扔出一张小卡片,卡片像蝙蝠一样在桌子上方翻了一个身,撞在潘克拉托夫胸口上,弹了回来,立着落在桌子上。“这是我的团证
10、,收回去吧,我可不为一张硬纸片卖命!”他的后半句话被全场爆发出来的叱骂声淹没了。“你扔掉了什么!”“你这个出卖灵魂的家伙!”“钻到共青团里来,想的就是升官发财!”“把他撵出去!”“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寒病的虱子!”扔团证的那个家伙低着头朝门口挤去。大家像躲避瘟神一样闪向两旁,放他过去。他一走出去,门就呀的一声关上了。潘克拉托夫抓起扔下的团证,伸到小油灯的火苗上。卡片烧着了,卷了起来,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小圆筒。1.请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要求讲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 (3分)2. 有人认为,写党员和团员对不能按时回城的牢骚和不满有损英雄形象,是全书的一处败笔。你怎么看?(4分)3. 选文重
11、点写了两个人,一是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一是潘克拉朵夫,写这两人有什么作用?(3分)八年级语文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9周周测试卷(A)一、基础知识(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10分)(1)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关雎)(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虽有嘉肴)(3)卖炭翁中突出表现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请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城阙辅三秦,风
12、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wn yn( 蜿蜒 )游动,一晃就消失了。(2) 这里不过是拉开了wi m( 帷幕 )的一角而已。(3)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chun li b x( 川流不息 )。(4) 战争使全国fn bng l x( 分崩离析 )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A“五一”小长假期间,到小平故居参观的
13、人络绎不绝。B篮球赛场上个别运动员的急躁情绪,往往会导致全队一泄千里,不可收拾。C从风格上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E 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好高骛远。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 睡姿不当有损眼睛健康,特别是趴着睡觉会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不仅”之后应改为“会影响视力,严重的还可能诱发青光眼”)B. 大爷种植的荔枝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购一空。(删去“一空”)C. 山谷里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容和歌声。(删去“笑容和”)D.
14、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应该在句子末尾加上“的人”)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在中国文学群星璀璨的天空,谁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是那位行吟于江风草泽,孤高离群的屈原吗? 是那位僻居荒村 , 守志安贫的陶渊明吗 ? 是那位身历酷刑 , 笔力千钧的司马迁吗 ?是那位充满想象,旷达放纵的庄子吗?二、阅读(29分)(一)北冥有鱼(10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
15、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 (2)志怪者也( 记载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盘旋飞翔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
16、候就要迁徙到南海去了。 (2)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 文章恣肆奔放,博喻连篇,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便出于这篇文章,其比喻义分别是比喻前途远大和兴旺的景象。B. 庄子的作品往往借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C. 本文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的句子是:其翼若垂天之云。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二)与长子受之(9分)盖汝好
17、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注释】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膝下:借指父母。汩():搅乱,扰乱。 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A. 盖汝好学 / 盖大苏泛赤壁云 B. 千里从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 即是自不好学/是故谋闭而不兴D. 在家足可读书作文/不足为外人道也
18、10.请用四处“”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汝 若 到 彼 / 能 奋 然 勇 为 / 力 改 故 习 / 一 味 勤 谨 / 则 吾 犹 可 望11.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3分) 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三)(10分) 一榫一卯总关情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n
19、bsp;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
20、,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
21、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注】榫卯(snmo),
22、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12、下列不是本文介绍的内容的一项是( D )(3分)A、介绍榫卯的连接作用。 B、介绍了榫卯的平衡。C、介绍了榫卯的耗能。
23、 D、介绍了古建筑中的木构建筑。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文章第四段介绍了榫卯的连接功用,第五六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第四段和第五六段存在着逻辑关系。B、文章第七段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能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C、“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意即榫卯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又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
24、者领悟到,事物连接在一起的关系,精髓就是榫入卯眼。14、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文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4分)【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示例一:可以。应该放在第四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四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 示例二: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 附加题(10分)“谁在那儿胡说八道?谁说党给的任务是苦工?”他瓮声瓮气地说,严峻地扫视着站在周围
25、的人群,“弟兄们,咱们说什么也不能回城去,咱们的岗位就在这儿。要是咱们从这儿溜走,许多人就得冻死。弟兄们,咱们赶紧干完,就可以早点回去。当逃兵,像这个可怜虫想的那样,是咱们的思想和咱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这个码头工人不喜欢发表长篇大论,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也被刚才那个人的声音打断了:“那么,非党非团的可以走吗?”“可以。”潘克拉托夫斩钉截铁地说。那个家伙穿着城里人常穿的短大衣,朝桌子挤了过来。他扔出一张小卡片,卡片像蝙蝠一样在桌子上方翻了一个身,撞在潘克拉托夫胸口上,弹了回来,立着落在桌子上。“这是我的团证,收回去吧,我可不为一张硬纸片卖命!”他的后半句话被全场爆发出来的叱骂声淹没了。“
26、你扔掉了什么!”“你这个出卖灵魂的家伙!”“钻到共青团里来,想的就是升官发财!”“把他撵出去!”“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寒病的虱子!”扔团证的那个家伙低着头朝门口挤去。大家像躲避瘟神一样闪向两旁,放他过去。他一走出去,门就呀的一声关上了。潘克拉托夫抓起扔下的团证,伸到小油灯的火苗上。卡片烧着了,卷了起来,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小圆筒。1.请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要求讲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 (3分) 由于没有及时完成筑路任务,党决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留下来继续奋斗;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宁可退团也要回城,遭到大家的鄙弃。 2. 有人认为,写党员和团员对不能按时回城的牢骚和不满有损英雄形象,是全书的一处败笔。你怎么看?(4分) 这样写不仅不会损害英雄们的光辉形象,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而且只有一个人声明要离队,绝大多数党团员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更多民众的疾苦,愿意在困境中坚持奋斗。 3. 选文重点写了两个人,一是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一是潘克拉朵夫,写这两人有什么作用?(3分) 写潘克拉朵夫,是为了表现在筑路过程中无私奉献的共青团员,他们不惧环境的恶劣,不计自己的得失,甘心奉献,这是小说的主题。写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是从反面衬托这些英雄,他们只是极少数懦弱者的代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