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游褒禅山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说。A项观察/景象。B项领会,理解/心得,收获。D项文字/掩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因为。A项他们,代指古人/难道,表反问语气。C项并且,表递进/可是,表转折。D项动词,是/副词,就。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而在己为有悔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答案C解析A项非常:古义,不平凡;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B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
2、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项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4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居住)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达到尽头)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用作动词,谬论、谬误)答案D解析谬,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的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
3、舍。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D临川王某记。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答案C解析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则其至又加少矣答案B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从旁边。C项形容词作动词,照明。D项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_(2)古人之观于天
4、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文:_答案(1)现在读“华”字,读音与“华实”的“华”相同,大概是把音读错了的缘故。(2)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游褒禅山记中用“_,_,_”三句表明古人游赏而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然后悟出来的。(2)游褒禅山记中强调“志”非常重要的句子是“_,_,_,_”。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9王安石
5、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三个条件的重要性,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志:力:物: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途。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一、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含答案 17 课时 作业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