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一、单选题1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A儒家的治国理念B官吏的道德品行C严格按法律办事D官员的实际业绩2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 )史料出处“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北堂书钞设官部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后汉书百官志“
2、司隶校尉,周官也。(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荀绰晋百官表注A始设于汉武帝时期B负责监察各级官员C与刺史的地位相当D其职责在不断扩张3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这反映出唐代( )A地方监察逐步网络化和制度化B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C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D监察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吏4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
3、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 )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5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D监
4、察机构日益膨胀6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7下图中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从中可以得出当时花翎( )A赏赐的群体范围不断扩大B是区分官员品级的主要标志C是对特殊贡献及尊贵身
5、份的奖励D是奖励有功官员的主要手段8在古代雅典,即将上任的执政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他不仅要说出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还要说出他们的庭院宙斯和阿波罗的祭坛以及他们家庭墓地的地点。这种仪式有助于( )A维系公民的身份认同B维护宗教信仰的统一C保护氏族贵族的权威D预防敌对城邦的渗入9成书于2世纪的罗马史中,作者经常用“罗马人破坏合约”、“元老院撕毁和约”(因此)“遭到可耻的失败”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做标题。这反映了作者( )A改革贵族政治的需要B维护城邦独立的愿望C尊重契约规则的意识D客观记述历史的史德10按照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6、,在转移物的所有权的过程中,当事人的意思虽然不可或缺,但当事人的意思只是形式出现的动因,它不能决定和改变形式,更不能决定所有权变动的效力。材料中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A忽视了交易双方当事人意志的作用B难以适应罗马商业发展的需要C限制了罗马公民范围的扩大D表明罗马法内容日臻完善、丰富112007年1月,民主党占多数的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最低工资法案。参议院许多共和党人以增加给小企业减税为条件,否则他们就不批准该法案,最终双方达成妥协。这表明( )A两党政治扩大了社会基础B中小资产阶级掌控政权C分权制衡有利于合理决策D代议
7、民主体制弊端凸显12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关心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既想建立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权力;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制定1787年宪法主要是为了( )A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B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C规范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D中央政府内部权力的制衡13法国1875年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既没有确定原则的前言,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 &nbs
8、p; )A内容具有明显的矛盾性B无法适应工业经济发展C是各种势力妥协的产物D不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14普鲁士时期流行针对法国的爱国歌曲莱茵河上的警惕。19世纪末,宣扬全球扩张的德国至上成了德国非正式的国歌。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各国B欧洲大国间力量对比失衡C法德矛盾成为欧陆主要矛盾D德国挑战美国霸权野心151862年,清廷命曾国藩保举封疆、藩臬人材,并明确提出“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此后出现了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而朝廷对此则是默认。上述现象( )
9、A使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B表明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C反映出督抚用人权有所扩大D造成中央政令无法贯彻16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广东地区最先受其影响,于是“广西桂平县洪秀全,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该编者( )A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B认为基督教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D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17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发布知照称: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但各国与清政府所结之种种条约成于此项知照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此份知照( &nb
10、sp; )A防止了列强干涉革命B孤立并推翻了清政府C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D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18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这反映了清政府( )A吏治变革成效显著B体制流弊积重难返C抵制革命收效甚微D财政改革步履维艰191922-1923年,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帮助国民党革命的同时,创造独立的生存空间和斗争形式。1935-1937年,共产国际再次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11、。共产国际的做法( )A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壮大B推动了国民革命取得胜利C导致了中国革命重大挫折D超越了民主革命发展阶段20以下四幅图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符合历史发展进程时序的是( )ABCD21下图为一枚铜币的正反面。据此可知( )A中央苏区实现财政统一B根据地的经济相对独立C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D西北红色政权普遍建立22二战后美苏(俄)核武器数量估计。据此可知( )A核武器的出现加剧了对抗B美苏(俄)核武器水平存在
12、差距C核恐怖平衡维系世界和平D美苏(俄)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23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C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24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作为世界上最贫穷
13、国家的开发项目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B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25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苏联斡旋下的美越和谈,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表示积极支持越南抗战到底。而1971年周恩来则向越南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我们要向你们学习”。这表明中国外交( )A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B从中美敌对到中美建交C从区域对抗到全球合作D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
14、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令。高后五年,“驰商贾之律”。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东西,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出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之是,何古之法乎?”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材
15、料二 1904年,清廷设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删改旧律,订定新律。其中,钦定大清刑律的修订,立法耗时最久,争议性最大。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礼教派认为修订新律应“浑道德与法律为一体”,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民情”。沈家本等人主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法律理论与制度,运用西方国家的“通行法理”,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被称为法理派。经过激烈的争论,新律引进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度,建立起了近代法律体系,钦定大清刑律主张尊卑、良贱、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同时,在礼教派坚持下,礼教在新律中也得以体现。这场礼法之争总体上以法理派的胜利而告终摘编自肖明明清末“礼法之争”与法律文化认同(1
16、)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比较清末修律过程中论争双方法律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场“礼法之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剥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17、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
18、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直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普法战争后,国家实现了最后统一。到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终于宣告完成。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在理论上为欧美和其他地方的革命和改革做了准备。普鲁士的统治集团在1848年革命的震撼下,感到有必
19、要在政治上作一些调整,国王在1848年和1850年前后颁布两部宪法,成立两院制议会,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下院议员通过选举产生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材料二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方面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出
20、台的背景。(2)分析材料二,归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3)许多学者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西方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二概括西方民主代议制的核心内容。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 史 答 案1B【解析】从材料中的“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对官吏的道德品行规定了严格的要求,说明秦朝的官吏职业规范强调官吏的道德品行。故答案为B项。秦朝没有推崇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基本要求没有涉及法律规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吏实际业绩的要求,排除D项。2B【解析】根据“司隶校尉,周官也”可知司隶校尉在周代就开始
21、设置,故排除A项;根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各级官员,故选B项;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而不是监察京师官员,故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司隶校尉主要负责监察,职责并没有不断扩张,故排除D项。【点睛】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汉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3A【解析】根据材料“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
22、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可知唐代地方监察制度逐渐成熟,向制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地方监察制度,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B项;同理,排除C项;根据材料“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成为专职监察地方的官员,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全国卷反映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材料中关键信息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解读出的信息进行归纳,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本题的关键信息点是“专职监察官”“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联系古代监察制度可知答案。4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央和地方王国的管辖范围大体相当于秦国和六国故地,以及“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
23、的文化教育”等信息来看,说明西汉的这一做法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故答案为D项。这一做法不利于西汉政权的巩固,排除A项;秦朝暴政而亡,这一做法与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中央集权的危害,排除C项。5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科举,但没有表明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故排除A项;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来源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排除B项;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项;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故排除D项。6D【解析】 “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
24、,能够通过这一措施了解各级长官对皇帝意志的贯彻落实状况,说明清朝的密折奏事有助于政令体现皇帝的意志。故答案为D项。密折奏事对行政效率没有影响,排除A项;清朝时期已不存在宰相,排除B项;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7C【解析】根据材料“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丽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可知施琅平定台湾后,因功受到康熙赏赐花翎,故选C项;同理,受赏范围较小,排除A项;根据材料“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排除B项;花翎能昭明等级、赏赐军功,但不是奖励有功官员的主
25、要手段,排除D项。8A【解析】执政官接受审查时说出父母、祖父母的名字,庭院宙斯和阿波罗祭坛以及家庭墓地的地点,有助于强化执政官对城邦的认同,从而维系公民的身份认同,故选A项;宙斯和阿波罗是古希腊的神祇,但并不能据此推断是希腊人的宗教信仰,故排除B项;执政官接受审查的这种仪式是为了维系身份认同,而不是保护氏族贵族权威和预防敌对城邦渗入,故排除C、D项。9C【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反映了作者对破坏契约行为的愤慨,但无法体现作者改革贵族政治的需要,故排除A项;古罗马没有形成城邦政治,所以不能反映作者维护城邦独立的愿望,故排除B项;根据“罗马人破坏合约”、“元老院撕毁和约”(因此)“遭到可耻的失败”可
26、知反映了作者尊重契约规则的意识,故选C项;根据“遭到可耻的失败”可知这类标题中掺杂了作者的个人感情和倾向,不能说明是客观记录历史,故排除D项。10B【解析】根据材料“当事人的意思只是形式出现的动因,它不能决定和改变形式,更不能决定所有权变动的效力”,可知罗马法在转移物的所有权时,只有符合法定形式的所有权变动才有效,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商业的自由发展,故选B项;根据材料“当事人的意思虽然不可或缺”,表明当事人意志并未被忽视,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表明罗马法在物权转移过程中注重形式的一面,排除D项。11C【解析】题意主要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妥协,不能说明两党政治
27、扩大了社会基础和中小资产阶级掌控政权,故排除A、B项;民主党和共和党达成的妥协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最低工资待遇和使小企业获利,说明分权制衡有利于合理决策,故选C项;题意中的内容未能体现民主体制的弊端,故排除D项。【点睛】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虽然交替上台执政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2C【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题意中的“既要又想”等内容可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障人民权利和中央政府内部权力制衡都只是1787年宪法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A、B、D项。根据“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
28、到约束的政府”、“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政府权力和有效的保障公民权利,故选C。13C【解析】根据材料“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体现了保皇派与共和派的妥协,故选C项:同理,表面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实际上是各派妥协的体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推动了法国社会稳定发展,排除B项;该法律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14B【解析】德国国内爱国歌曲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各国,故排除A项;由针对法国到宣扬全球扩张,
29、说明德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也说明欧洲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故选B项;题意中反映了法德矛盾的存在,但无法说明法德矛盾是欧陆主要矛盾,故排除C项;19世纪末美国还没有建立霸权,故排除D项。15C【解析】根据材料“清廷命曾国藩保举封疆、藩臬人材”“出现了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而朝廷对此则是默认”,可知地方督抚在举荐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故选C项;根据材料“朝廷对此则是默认”,可知默认不等于失去控制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而朝廷对此则是默认”,可知政府对督抚任命的官员属于被动的追认,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清末的用人状况,不能说明中央政令是否畅通,排除D项。16D【解析】材料“
30、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表明作者对基督教的传入和传播,存在着排斥的心理,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基督教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而直接原因是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编者的阶级立场,排除C项。17D【解析】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列强就已经开始干涉中国革命,此份知照并不能防止列强干涉革命,故排除A项;推翻清政府是当时革命形势和社会形势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此份知照,故排除B项;此份知照发布后,列强也并未承认新政权,所以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项;
31、此份知照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军政府是不同于清政府的民主新政府,有利于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D项。【点睛】此份知照对于知照发布后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各项条约一概不承认,体现了一定的革命性;但对于清政府之前与各国政府缔结的各项条约予以承认则体现了软弱性与妥协性。18B【解析】根据“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可知清政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革除捐纳职官,吏治改革成了一纸空文,故排除A项;清政府虽颁布上谕宣布要革除捐纳职官,但实际上仍然有大量捐纳,说明体制流弊积重难返,故选B项;题意中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吏治改革,而非抵制革命和财政改革,故排除C、D项。19A【解析】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两次与国民党建立
32、了统一战线,壮大了革命力量,故选A项;国民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最终失败,没有取得胜利,故排除B项;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并不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做法导致中国革命的重大挫折,故排除C项;国共两次合作都是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没有超越民主革命发展阶段,故排除D项。【点睛】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义。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
33、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20D【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华北解放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期间,时间不会早于1948年;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所以孙中山检阅国民革命军的时间不会晚于1925年;根据图中的内容可看到落款时间为1936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故排除A、B、C项,故选D。21B【解析】根据铜币的正反面内容可知是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当时中央苏
34、区实现了财政统一,故排除A项;根据“川陕省苏维埃”、“赤化全川”的字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共根据地的经济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故选B项;该铜币发行于1934年,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所以不能说明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故排除C项;根据“赤化全川”可知该铜币并不是发行于西北地区,所以不能说明西北红色政权普遍建立,故排除D项。22D【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可知,美苏两国的核武器数量是个变化的过程,两国的关系也是变化的过程,不能说明核武器的出现就加剧了对抗,故排除A项;数量的变化无法体现水平的差异,故排除B项;核恐怖平衡维系世界和平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项;由图表内容可知,2000年以
35、后,美俄的核武器数量大幅减少,说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故选D项。23A【解析】从材料“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中可知,在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中政治协商制充斥着不对等的力量对比,发展不平衡,故选A。北约政治协商制的形成是个动态过程,在北约建立后不断发展、完善,故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既合作又斗争”的信息,故排除C。D显然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没有提到双方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24C【解析】国际开发协会的运作并不能体现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故排除A项;题意
36、中没有反映美苏争霸的内容,故排除B项;美国由抵制发展中国家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到支持国际开发协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故选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的上升,无法体现时代的主题是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25D【解析】 “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中国在50年代提出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故排除B项;题意中无法反映中国外交区域对抗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并结合中国建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可知中国外交开始由革命外交转向务实外交,故
37、选D项。26(1)思想:法令由一统(强化君主权威);约法省刑(减轻刑罚);与民休息;因时而治(令高于律)。影响:有利于汉初社会稳定;维护君主专制政治;推动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2)不同:礼教派立足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引进西方法制,实行渐进式法律改革;法理派则主张全盘西化,对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评析: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试图通过仿效西方法制,实行变法以挽救统治危机。“礼法之争”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的法律理念的冲突(体现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正面冲突)。其结果是传播西方近代法律思想,建立起近代法律体系,中国法律在中西融合的轨道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解析】(1)根据“废除
38、秦朝苛政”、“驰商贾之律”、“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等内容可知体现了汉代法律减轻刑罚和与民休息的特点。根据“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可知体现了汉代法律强化君主权威、令高于律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稳定、专制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其影响。(2)根据“浑道德与法律为一体,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民情”可知礼教派立足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引进西方法制,实行渐进式法律改革;根据“主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法律理论与制度,运用西方国家的通行法理,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可知法理派主张全盘西化,对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礼法之争”体现了礼教派与法理派在思想观念上的
39、分歧,在当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礼法之争”实际上体现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正面冲突,结果是迎合时代发展潮流法理派全盘西化,对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27(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2)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3)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40、考试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剥别置考场考试。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从人员资格、考试内容、制度公平、注重实用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2)问根据材料二“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启蒙时期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结合欧美原有选拔制度的缺陷及科举制本身优点、西方对科举的认可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3)结合文明史观的相关角度,从促进西方政治文明发展、中西文明交流、人类整体文明进步等角度进行回答即可。28(1
41、)政治: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1分);普鲁士代议制的奠基(1分);经济:德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1分)(2)特点: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2分)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2分)(3)选举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制。(2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了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知识点。第1问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出台的背景,需注意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及 思想三方 面进行回答。通过材料分析,政治方面德国统一;代议制的奠基;经济方面德国工 业革命发展;思想方面启蒙思想的传播等。第2问回答宪法的特点及意义,特点可根据材料归纳回答,意义可根据相关所学回答。第3问较重要,要求回答西方民主代议制的核心内容,根据材料及相关所学回答即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宪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