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45分)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宗法制 B. 世袭制C. 分封制 D. 禅让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
2、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2.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答案】D【解析】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
3、属于“开辟荒地”,周的贵族属于“故旧移殖焉”,符合题意。D正确;A属于第二类分封特点;B和C属于第一类分封特点。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3.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
4、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A错误;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C。4.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
5、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 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统治;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
6、D。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答案】A【解析】丞相的官职增多是在分散丞相的权力,是在加强皇帝的权力,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中央政府不存在民主政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权力不断分散是表面现象,加强皇权才是实质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对于地方的问题而是强调相权和皇权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
7、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加强皇权往往要通过多设宰相、分散宰相权力而实现的。6.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点睛:解答
8、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7.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8.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
9、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周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做大,出现分裂割据,是周衰落的重要的政治原因;“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制”指的是郡县制,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而不是制度,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9.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
10、,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
11、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10.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12、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1.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A项示意图表述的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名称和所属关系。另外还应该掌握住三省六部制各自的职责。12.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应正确的是A. 品行、学识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 品行、学识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 考
13、试成绩品行、学识门第声望D. 门第声望品行、学识考试成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主要依据分别是: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故B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3.下图是某校高一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他整理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D. 明朝的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立枢密院,分割丞相军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设立三司分割丞相的财政权,图示反映的正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故C正确;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皇帝下面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14、,不符合题意,排除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帝下面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朝的内阁制,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顾问侍从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D。14.“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 传达皇帝旨意B. 参与行政决策C. 总领全国政务D. 负责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结合所学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A;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
15、C不符合史实,排除;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15.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更是表现了对内阁专权的一种预防,所以同样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这些反映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故选A。16.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
16、,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可知明清的三法司制度通过权力的分割使之互相牵制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A项没有指出明清三法司制度的本质,故A排除。明清的三法司制度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错误。明清三法司制度降低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故D项错误。点睛: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起源于唐朝,在
17、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17.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18、,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18.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A.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B.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安排 D. 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19、“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可知,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秦朝已经出现,排除A。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排除C。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之大,不是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19.观察如图,下列选项的结论有误的是A. 相对阻隔的地形造就了民主政体的温床、小国寡民的城邦B. 发达而频繁的海外贸易为自由平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C. 积极主动的对外交流有利于古希腊人借鉴外邦的民主经验D. 土地贫瘠,粮食难以自给,迫使勇于创新的民族性格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地少和相
20、对阻隔的地形,使希腊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因为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地少,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达,为自由平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雅典的民主是古希腊人独创,并没有向别人学习,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因为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粮食难以自给,迫使希腊人不断创新和开拓进取,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结论有误”来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的关键分两步:一是正确解读古希腊的自然环境与希腊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二是紧扣设问,运用希腊城邦政治的相关史实,逐一
21、分析即可知道答案。20.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A. 平等自由理念 B. 崇尚理性之美C. 开放包容精神 D. 注重功利实用【答案】B【解析】由材料“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说明对理性的崇尚,体现了古希腊崇尚理性之美,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平等自由理念和开放包容精神,排除AC;材料体现不出功利实用的信息,排除D。21.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
22、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不包括A.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B. 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C. 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D. 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古希腊是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造成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疆域辽阔”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22.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雅典的下列制度或机构中最能体现直接
23、民主的是A. 财产等级制 B. 公民大会 C. 四百人会议 D. 五百人会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是要抓住“最直接民主”这一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每个成年男性公民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其余机构不是全体公民都同时参政,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雅典的民主制点评:雅典的民主制的主要特征:(1)主权在民。由全体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雅典的国家管理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2)轮番而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3)法律至上。雅典民主运作是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晋江市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