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112课 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历史学家李零在其著作我们的中国里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观点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认为分封制A. 是中央集权的雏形B. 能促成共同的文化心理C. 易造成地方的割据D.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以“以西周为
2、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说明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之一是文化统一,故选择B选项;分封制下很难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材料的主旨是说明分封制的文化统一,与造成地方割据无关,故排除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是否流动,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度。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并对选项进行排除就可以选出答案。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 维护皇权尊严B. 弘扬三纲五常C. 废除宗法制度D. 取消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
3、立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来显示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给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正是有着僭越之意的,是侵犯了皇权的尊严的,应该予以废除,故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并没有废除宗法制一项,排除A;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排除B;分封制是指将土地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从题干中看出秦始皇意在取消分封制,排除C。3.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
4、蜕。但正因如此,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这反映出A. 秦汉的政治体制是先秦政治的延续B. 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C. 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D. 宰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答案】C【解析】【详解】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是先秦政治的延续,故排除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B。根据材料“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可见,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C。D项只反映了宰相一方面的职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排除D。【点睛】做历史选择题要根据材料内容,做到论从史出。四个选项也要注意除了与材料
5、无关,或者本身表述错误之外,还有要比较哪个是最佳答案。4.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此举旨在A. 削弱侯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B. 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君主专制C. 改革嫡长子继承制、完善分封制D. 为推行郡县制扫除障碍【答案】A【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其目的是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故B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汉武帝的推恩令与完善分封制无关,故C错误;秦朝已经推行郡县制,故D错误。故选A。5.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
6、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A. 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 意在加强君主集权C. 促使内阁取代六部D. 造成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辅助机构,在设立内阁的同时,重用司礼监宦官,显然皇帝的目的是分散内阁的权力,以便加强君主的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的设立表明皇权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枢机构,内阁并不能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附属机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显然内阁首辅的权力并没有失控,故D项错误。6.公元前560年,雅典开始举办城市酒神节,戏剧表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由公民大会选
7、出的执政官指定富有的雅典公民担任赞助者。在戏剧公演前,以抽签方式选出评委以行使戏剧评判权,这与集体议政程序如出一辙。当时古代雅典的戏剧表演活动A. 推动了财产等级制度确立B.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 利于营造城邦民主政治氛围D. 反映出旧贵族特权被基本铲除【答案】C【解析】材料中酒神节“以抽签方式选出评委以行使戏剧评判权,这与集体议政程序如出一辙”,这有利于营造城邦民主政治氛围,故选C;A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排除B;公元前506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旧贵族的特权基本被铲除,排除D。7.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有这样的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
8、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这说明罗马法律注重A. 主权在民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天赋人权D. 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项是启蒙思想,排除;材料“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说明B项错误;材料“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 体现了对私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权益纠纷的调节,故D
9、项正确。点睛:材料“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8.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C.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
10、的能力。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故选B。9.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由此可见A. 英国君主
11、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B. 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C. 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利的核心D.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1969年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男女公民,都可以参加下议院的选举”中可知可以参政议政的人数范围在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主范围的扩大。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0.“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
12、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 1688年的“光荣革命”B. 两党制度的形成C.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D. 责任制内阁形成【答案】A【解析】由材料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是由于“温和渐进”,结合所学来看,英国光荣革命本来是该采用暴力的,但是最终却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故选A;BCD都属于革命之后的改革,本该就是渐进性的,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13、,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1.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茛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同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条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人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A. 可制约首相B. 拥外交大权C. “统而不治”D. 主张和平外交【答案】C【解析】材料中女王的提议英国政府未予采纳,说明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反映;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2.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
14、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下表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A. 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B. 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C. 严重侵犯了总统的行政权D. 严重破坏了三权分立的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会负责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负责司法权,而总统对于国会立法具有否决权,但是国会有权对于总统的否决权有再次否决权力。根据材料“美国国会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可知国会的行为符合宪法规定职权,故A选项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立法权并没有
15、高于行政权,故排除B选项;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国会并没有侵犯总统的行政权,故C选项错误;美国国会的行为符合宪法所规定的原则,没有破坏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D选项。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长方能有效。”这一规定的用意主要在于A. 把行政大权赋予内阁B. 国家权力转移到共和派C. 收回总统任免官吏的权力D. 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答案】D【解析】法国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但其命令“须给部长副署长方能有效”,说明其权力受限,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这一规定,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14.历
16、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分歧严重。1890年,75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A. 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B. 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C. 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D. 共和派势力削弱,君主派占上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所以俾斯麦与皇帝发生分歧的时候被迫辞职,故A选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决议可以不经过联邦议会的通过,故B选项
17、排除;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宰相的任职期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德国的共和力量薄弱,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做题时要分清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15.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道光帝视之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由“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说明当时清政府第一次修订条约,不懂有修约之说,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个条约都不
18、是第一个条约。16.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内容是()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D. 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答案】B【解析】向侵华各国赔款,是对中国经济的勒索,其他条约许多有赔款,不能体现题干结论,故A选项错误;划定“使馆界”,“使馆界”称为“国中之国”,同时也是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不能体现题干结论,故C选项错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不但放弃领导中国人民反帝,而且帮助帝国主义禁止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最能体现材料
19、中的结论,故B选项正确;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利于帝国主义控制京津地区,不能体现题干结论,故D选项错误。17.对于被追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反映了A.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 清朝政府成为傀儡政权D. 兴办洋务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并不准备遵守条约,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集团决定要严格遵守条约,说明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天朝观念并没有被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海南 枫叶 国际 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