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宁德市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宁德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2.请将每题答案填入答卷中。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韵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A. 水利设施完善B. 农业非常落后C. 重视精耕细作D. 自然灾害严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
2、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不正确;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危害,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的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古代农业的特点点评:古代农业经济有三个特点需要把握: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小农经济的特点也需要掌握。2.“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 汉代长安B. 隋朝洛阳C. 宋代东京D. 元朝大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通晓
3、不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都东京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项正确。汉都长安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没有夜市,排除A。隋朝洛阳实行坊市分开的制度,也有严格的限制,排除B。元朝大都不是该现象最早发生的时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夜市通晓不绝”的关键信息,再结合古代中国的城市商业布局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的分析和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是A. 政治腐败B. 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C. 农民起义的打击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D【解析】根本原因一般要从经济角度进行分
4、析。战国以后,我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土地买卖是合法的,故答案选D。B是经济政策;AC是政治角度进行分析的。4.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A. 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 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C. 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利事业是用来发展农业的,水利事业的进步也就会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水利事业和中华文明的根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选项A错在夸大了水利事业
5、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水利事业的进步而非水利事业的进步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水利事业的进步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并没有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水利和农耕经济的密切关系。5.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A.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B.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 “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D.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抑议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A主张“工商皆本”;C反映了商
6、业的发展,D反对抑商;B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意思是只有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老百姓才能富裕、才能安居乐业。故选B。6.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
7、;“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精神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 郑和的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科技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考生在高考中必备的能力,通过对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
8、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自然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考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点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从背景看,西欧在 15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快速发展;而同期的中国君主专制加强,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易。而
9、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8.在19121922年的十年间,荣氏兄弟新办的面粉厂和纱厂达到14家之多。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清政府
10、严格限制民间投资设厂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A. B. C. D. 【答案】B【解析】由时间可知,这时候已经是民国时期,所以说法有误,排除。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取得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9.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令设立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指定作为总动员业务中心的“资源动员”由资源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会同筹办,并首次提出迁移上海民营工厂到内地。
11、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的背景是A. 淞沪会战使政府军队受重创B. 上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C. 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D. 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已经沦陷【答案】C【解析】上海民营工厂内迁是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内迁,是抗战需要才内迁的,所以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上海民营工厂内迁和淞沪会战关系不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能解释内迁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已经沦陷和内迁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上海民营工厂内迁是抗战保存力量的需要。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
12、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维新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等信息可知这是对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制度和思想的结果的反思,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1.1881年投产开
13、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核查。”这说明开平煤矿A. 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B. 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C.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D. 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煤矿是属于官督商办的,所以排除A;由材料可知,开平煤矿的这一做法具有了近代企业制度的一些特点,所以答案选B;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C;D与材料无关。12.社东有条清河水,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仗多,吓得我忙大声喊
14、:“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此诗折射出中国农民A. 土地改革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期待B. 以高度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去C. 对经济领域中“左”的错误的讽刺D.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丰收的喜悦【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可知,反映的是浮夸风的盛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特征,这反映了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的热情,故B项正确;A、D时间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不符合事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大跃进的特点和影响,抓住关键信息“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运用所学大跃进相关知识解答即可。13.从“
15、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B. 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C. 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D. 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苏联的援助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取得很大成就,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为国
16、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故本题选B项。A项和C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的太绝对了。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14.“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 推行了公私合营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和“组织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17、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B正确。 A属于是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C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符合题意。15.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解答本题须理解经济特区是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对外开放的试点;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应从中
18、国这个内因角度分析。是从外因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与试点,从内因来看,符合题意;“经济基础薄弱”说法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是现代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从思想这个内因来看,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故正确。正确选项为D项,ABC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16.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分类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工业固定资产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1956年100%100%100%100%100%100%100%1966年约200%194.
19、4%近180%300%124%111%161.7%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B. 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C. 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D. 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开始我国进入到十年探索时期,在经济领域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由于党中央政策的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图表中数字的变化即可印证,故C正确;此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属于探索时期,A错误;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是在文革时期,B错误;D中全面改善说法绝对,排除。点睛:在高
20、考复习中,首先注意抓住重点,通过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考生要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其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看待探索中的挫折,尤其是“文革”时期的挫折。17.2001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只有35.6亿美元,2010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到259.1亿美元。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54%和26.7%,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1
21、8.8%和7.1%。对这些现象评价最合理的是A. “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B. 改革开放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C. “入世”促进了外贸结构和体制优化D. 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竞争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机电和高新技术的出口比重迅速的增加,我国的经济竞争力进一步的增强,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18.阅读“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 两次低谷的出现
22、都与“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C. 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D. 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片可以看出,第一次高峰是在1958-1959年间,当时是农业领域的大跃进运动时期,高峰时浮夸风的体现(“左”倾错误的表现);第二次高峰是在1983年及以后,这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导致的;第一次低谷是在大约1959-1961年间,这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的农业产量下降(推行“左”倾错误的结果);第二次低谷是在1967-1968年间,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由于干部群众都在停产闹“革命”,所以农业产量下降,也是“左”倾错误导致的结果。考点: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B. 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C.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宁德市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联合 考试 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