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 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B.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C.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D. 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答案】D【解析】【详解】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说明王都实力强大,不用担心外来进攻,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出保留原始社会部族
2、遗风,错误;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合,B错误;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也不是材料中体现出主旨,C错误。2.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 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 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 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带来巨大财富,工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
3、,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项错误,错误在“必要条件”。3.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A. 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B. 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 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故B项正确。材料呈现了自春秋至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天人关系的描述和认识,两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与宗法制对人性的束缚与否没有关系,
4、故A项错误;至于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道家的思想主张涉及诸多方面,材料无法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故D项错误。4.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D.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负责监察,其监察对象是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而郡守、国(地
5、方王国)相则是管理地方的重要官员,所以刺史制度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B正确。从题干“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分天下郡县为13州,州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东汉时期才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A错误。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负责监察,其监察对象是负责地方治理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而不是针对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故C错误。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负责监察,其监察对象是地方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可见刺史监察不仅是针对诸侯王国,也针对地方郡县,因此并不是重在解决诸侯王国问题,而是为了
6、加强中央集权,故D错误。5.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7、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文明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6.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
8、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强调由公卿之“语”到游士之“策”的变化,是由于士阶层的崛起,记载对象由公卿到士的变化。7.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 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B. 评价中央集权的制
9、度优势C. 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D. 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说明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偏重于政治;C中人多地少不符合材料主旨。8.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A. 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B. 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C. 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D. 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
10、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记载了大量的政治及社会活动,其中包含了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反映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铭文内容的变化,不是字体的创新;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内容及重要性的增加,与宗法分封制的形成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甲骨文的相关信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
11、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 反映了各国礼崩乐坏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国国君继承并未严格遵循周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说明秦国未受周的宗法制约束,故更有利于社会的变革,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仅提到秦国,并未涉及其他国家,故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经济文化落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才逐渐有所发展,因此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兄终弟及、以孙立者虽不符合嫡长子继
12、承制但符合王位世袭制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10.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 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 反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孔子政治思想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希望维护周礼周制。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说明其以周王为正统,即希望维护周朝的政治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诸侯国的纪年情况,而且各诸侯国也并非均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排除A项。当时中国尚未形
13、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维护周礼。然后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两者结合可以推论得出孔子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其他三项,可以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均可排除。错选ACD三项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无法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11.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 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 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 统治者
14、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详解】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
15、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故选D项。【点睛】这一题的图表数字给人制造了一种假象,就是王国问题西汉初年就有,看似中央权力一开始就比地方要小。解题关键是要搞清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制度,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皇权的,所以不会从一开始就有王国威胁中央的现象,而且在设置这一制度时,一定会首先保证中央控制的地区实力远高于地方王国的实力,搞清这一点,就不会被图表中的数字所迷惑了。12.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A. 通用的表意文字
16、系统B. 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 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D. 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字。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容易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汉民族意识的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是秦统一之后推行,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13.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
17、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 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 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 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 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信息说明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将有利于中国的征兆,这里的五星属于天文现象,符合汉代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理念,故B项正确。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不能说明是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汉代蜀锦的制作工艺的流程,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并不能说明东汉时期长途贩运的兴盛,故D项错误。【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属于天文自然现象,这里天文现象和政治统治相
18、联系,符合天人感应的思想。14.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根据材料主旨,儒家主要集中在现实的研究,而非天人关系的研究,故错误;B选项错误,因为墨家主张“有为而有求”而儒家主张“有为而无求”故推知,两家思想相反而非互补;根据材料儒家“讲人道”和“儒家有为而无求”推出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故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
19、料并未体现儒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故无法体现早期民本,为此D选项错误。15.战国以来,皇(王)权、爵位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A. 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C. 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D. 保障百姓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诸子均分制与战国以后独立的家庭小农经济几乎同时产生,它是家庭小农经济的产物,加剧了土地细碎化的程度,很不利于耕作管护,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未能形成大规模的经营性农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故C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保障”说法错误。考点:古
20、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16.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促使农户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民有了土地,自然积极性提高,D正确;“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可知不是确立土地私有制,A错误;君主集权统治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B错误;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17.下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
21、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A. 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B. 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 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D. 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答案】B【解析】从图中字体的具体结构来看,文字书写的确简化了不少,所以能够说明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字逐渐统一的而非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主要”为秦隶而非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律文书也并未使用独立书体,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8.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
22、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荣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
23、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9.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时期战国西汉初汉武帝时1938年1949年亩产量79.4193.68117.11115130A. 脆弱性B. 渐进性C. 落后性D. 封闭性【答案】C【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自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年农业亩产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变化,说明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材料数据无关。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比较漫长的时间里亩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数据,然后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即可。20.孔子提出“君君、臣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射洪县 射洪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