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等史实主要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严重的严重冲击和破坏,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贵族间内讧不断,故D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分封制,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诸侯兼并的相关史实,排除B;C中“等级不存”不符合史实,排除。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
2、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周平王属于天下共主,诸侯应该服从周王,但“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郑庄王不履行分封制的义务,故选D。A中“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彻底”绝对化了,排除B;材料和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C。3.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
3、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A. 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 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 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 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秦律十八种包含了各个方面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从题干中的法律条文的名称并不能看出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选项错误,从题干中的法律条文的名称可以看出以上的内容并没有包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错误,从法律条文的这些名称可以看出秦律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并不是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的。因此正确答案为D
4、选项。4.下图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渐下降,联系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后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故D项正确。A项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不合史实,排除。C项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说法错误,西汉前期的贵族化趋向主要是由
5、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故排除。5.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说明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官僚政治的弊端C. 君主专制的削弱D. 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
6、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A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官僚政治的弊端6.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体系,这与专
7、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B、C两项错误。7.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
8、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从而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8.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9、【答案】B【解析】材料未体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可以看出行政政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属中央,今天现状仍是河北是独立的省份,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应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析理解。9.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
10、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是指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进行国家行政管理,当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造成了科举制的僵化,科举弊端日益显现,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选官制度,B项是权力承继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1、科举制10.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区分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明代进士总数47.5%2.3%50.2%清代进士总数19.1%18.1%62.8%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答案】C【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科举制考试录取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并不能说明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中进士的比例较大,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
12、动提供助力,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D项错误。故选C。11.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A. 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 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 设立宰相分理政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与材料中“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相符,故A项
13、正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中“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与材料中“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不符,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才出现“这样一问题”,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2.“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
14、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中国和希腊的制度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由此可知,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故C正确;中西制度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但不能说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A错误;制度差异根源于经济,不是地理环境,B错误;政治制度不是主观选择的结果,D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13.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学者主张(中国)陈唯声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英国)芬利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
15、展的民主制度(法国)克鲁瓦瑟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中国)易建平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A. 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B.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C. 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D. 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强调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根源,“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强调雅典帝国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强调希腊精神对
16、雅典民主产生的作用,“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指出小国寡民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说明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不能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排除A;英国学者芬利的观点无法体现“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无法体现中国学者的主张已成学界共识,排除D。14.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A
17、.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C.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 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苏格拉底在绝对公平的陪审团、真正民主的程序下被判处死刑,这体现了公正的民主程序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D项正确。苏格拉底案不能证明僭主政治开明公正,故A项错误;公民是否普遍参与政治,法律是否公正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两项与材料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易错警示】雅典的直接民主因为奉行绝对的多数统治,因而蕴藏着走向专制和暴政的危险。而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相关制度设计
18、却不曾对多数权力进行丝毫制约,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城邦生活中也无处可觅,普遍的参与并没有带来充分和有效的参与,反而降低了民主的质量和效果。这一切都构成了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下多数人暴政的原因,苏格拉底的悲剧再次证明了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15.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A. 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B. 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C. 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 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当
19、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可知,材料反映了罗马法被“发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A;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提供借鉴,不是罗马法,排除B;启蒙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影响,排除D。16.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罗马法历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在公元前304年,弗拉维乌斯将有关诉讼的材料公布于众,使罗马人第一次了解到法律诉讼的文字程式;二是公元前254年,第一位平民祭司长提贝鲁斯克伦卡尼乌斯第一次公开地讲授罗马法,
20、向公众提供咨询意见。据此可知在这两件大事发生前A. 平民无法得到法律保护B. 法律知识垄断在少数人手中C. 罗马法处于习惯法阶段D. 法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较小【答案】B【解析】从材料“弗拉维乌斯将有关诉讼的材料公布于众,使罗马人第一次了解到法律诉讼的文字程式”“平民祭司长提贝鲁斯克伦卡尼乌斯第一次公开地讲授罗马法,向公众提供咨询意见”中可以得出,这两件大事之前,法律知识被少数人掌握,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无法得到”;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的作用,故D项排除。点睛:对材料“弗拉维乌斯将有关诉讼的材料公布于众,使罗马人第一次了解到法律
21、诉讼的文字程式”“平民祭司长提贝鲁斯克伦卡尼乌斯第一次公开地讲授罗马法,向公众提供咨询意见”的理解是关键。17.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A. 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B.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D.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答案】A【解析】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说明罗马法趋于理性,故选A;阿奎利亚法是要弥补十二铜表法的不足,不是
22、要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奴隶主贵族的权力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条文的内容,无法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排除D。故选A。点评:罗马法的特点:第一,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加完善;第三,罗马法充分体现理性原则和衡平观念 18.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A.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
23、 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 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C【解析】重点理解“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这是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角度强调“双元革命”的世界意义。19.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郑州市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