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第六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变法的舆论动
3、员极不充分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17515410877346312A政府鼓励留学政策呈现地区差别化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差异D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更有爱国精神4有学者指出,天演论一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报的撰稿人胡汉民评价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报刊舆论推动了维新思想走向成
4、熟C进化论促进民生主义的普及D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5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6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为宗旨的强学会后,不久又创办了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这说明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C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D维新派成为改革的主力7下图是一
5、位乡村知识分子1901年的日记,由此可见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B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8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 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
6、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101892年,宋怒向李鸿章呈六斋卑议初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B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C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D结束君生专制已成为共识11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12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
7、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A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B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C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D“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13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14有学者认为,到1920年,中国完成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中国已名副其实是现代世界的一部
8、分了。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批判封建文化促进了思想觉醒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民主化C外国势力渗入密切了中外联系D民族工业发展加速了工业化1520世纪初,陈独秀说:“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自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据此可知其A主张实行人民民主政治B主张唤醒国民的政治觉悟C极力宣扬西方工业文明D全面地否定了传统儒学16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角度矛头政治层面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思想层面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个人层面批判孔予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C剔除儒
9、家思想的糟粕部分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17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纷纷发行。上述现象主要反映出A五四运动唤起国人对政治的关心B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革命路径C政治运动的涌动D新文化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181920年5月以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等刊物,劳动音的创刊宗旨中指出“要排除那帮不劳动而食的人,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知识,研究些方法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的进行,以解决这不公平的事情,改良社会的组织”这些刊物的创办说明A五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社会主流思想
10、出现变革C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中共成立的条件已成熟191924年孙中山就土地问题指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是起来反抗的”。这表明他主张A完全放弃仿效俄国经验 B实行核定地价政策C谨慎实施“耕者有其田” D维护封建地主利益20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保障普遍平
11、等民权21下表是政论片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的部分场景,据此可知A近代民主意识日益高涨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意识已经全面觉醒D民族危机推动救亡探索22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3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主要反映了毛泽东A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B没有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C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D形成
12、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4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
13、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
14、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
15、族主义。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说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
16、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几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民国初年,时人亲历的一次通俗讲演活动场景:听讲的大约不到100人的样子,其中以工、商、军、学界事业的人居多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更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猛然回顾在座诸人中,竟找不到一位女性。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
17、52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1)根据材料一
18、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宿;道家形成了道法自然、顺其无为的道家体育思想;墨家形成尚力、兼爱的墨家博爱体育思想;兵家形成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医家形成养生和体育结合的体育思想;阴阳家形成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等。薛文传从先秦时期
19、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材料二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明确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942年,毛泽东特别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1953年,毛泽东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大众性和重要性,之后他还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等。编自王程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大众特征和根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春秋战国体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毛泽东体
20、育思想的相同内容并分析其意义。(8分)3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历 史 答 案第卷1【解析】依据题干梁启超分辨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的观点可以看出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题干时间“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维新思想的特点可知,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根本否定,故C项错误。【答案】D2【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20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六 单元 现代 中国 思想解放 潮流 训练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