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6课《六国论》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6课《六国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6课《六国论》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南华职业高级中学教 案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06 大专( )班 周期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串 讲 法授课章节名 称 六国论使用教具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3、能背诵部分段落,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补充其他作家关于六国灭亡的见解。课外作业 生字词文化常识识记积累;教学后记六国论一、作者简介。(四
2、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将他三人合称“三苏” ,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二、解题: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3、文体
3、: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三、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四、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第一部分(第一、二节
4、) ,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二部分(第三、四节) ,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 学 过 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导 入 新 课(5 )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教 版中职 语文 拓展 模块 26 课六国论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