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版)
《2020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页 1 第 高三年级第七次模拟考试高三年级第七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檫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 小题。 作为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2、唐诗当然有着不同的读法。 买一本 全唐诗 , 皓首穷经将它背得滚瓜烂熟, 是否就意味着读懂了唐诗?长篇随笔唐诗的读法 ,阐述了诗人西川对唐诗的另一番理解。他认为,读唐 诗,不能把古人供起来读,而应以同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唐代诗人所关心的问题,理解他们创作的秘密何在, 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当我们深入古人之间,看他们互相争吵,这时,古人才能活起来”。 这应当也是唐诗的另一种读法。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英伦才子亨利希金斯在如何读懂经典中专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回答这 个问题。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中无所用的诗,在物质世界以外却大有可为。作家乔治普登汉姆把诗比作 “良药”:“若能从容地悲伤,也是件乐
3、事”,难过的时候,“悲伤本身”也有助于“治愈心病”。在唐 诗里,不但每一个物象都有其代表的意境,唐诗还“给我们当头棒喝使我们从醉生梦死中惊醒,看到 生命有多宽广”(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语) 。阅读经典,一是从古诗词中获得修养,二是创造的 秘密,就是“古人为什么这样做”?唐人怎么写诗?又为什么写诗?为什么好诗人多集中在唐代?唐人写 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唐代诗人、读者、评论家的诗歌标准与今下相异还是相同?他们又 是如何处理他们的时代?西川认为, 诗“追求深层含义”, “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在他看来, “唐 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而不是简单地把
4、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 小调。” “哲学家能在政治与道德思想的语言上另辟蹊径,诗人最重要的是在情感语言上别出心裁。”西川并 不完全认同亨利希金斯这一观点,他认为,“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来阅读以中古音写就的唐诗,这 本身就有令人不安之处”在他看来,即便“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也未必读出 唐诗的“真实面”。正如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言,所有文学形式中就属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 外”。客观上,科举制度以及进士文化的存在,使得我们几乎没有读唐诗的资格。就像西川说的,“这话 有些冷酷,但现代人真正进入进士文化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唐诗的“字词和其意义的关系,比日常语 言更加紧密”,而
5、我们对唐诗的理解,多与我们过去的经验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唐代诗人(比如唐宋八 大家)多为进士出身,就是普通士子所读的那些书我们也没有读过,他们受过整套儒家教育,而我们没有 受过。偶有接触,也不过皮毛乎?尤其唐诗用典,我们真读不懂。 “很多人讨论唐诗,讨论的只有诗,没有唐。他们讨论唐诗的方式与他们讨论宋诗或明清诗 的方式没有区别。 ”在西川看来, 唐朝的诗人们也从未考虑或者改造诗歌的本身, 既“不改造诗歌的形式”, 也“不发明诗歌的写法”。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朝代,是付出代价的。而最大的代价,是没有大思想家 页 2 第 的出现。 在 唐诗的读法 中, 西川从“进士文化”“儒家道统”等多个层面重返
6、唐诗的写作现场。 (摘 自刘英团回到唐诗的写作现场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唐诗确实可有不同的读法,诗人西川的唐诗读法,角度新颖,赢得了读者的心。 B.作家乔治把诗比作良药的看法,说明多读诗歌有益于我们的“心病”得到治愈。 C.布鲁姆对唐诗“给我们当头棒喝”的评论,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唐诗的魅力。 D.西川认为用普通话发音读唐诗,即使能看出其意高语妙,也不能读出其真面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第一段以诗人西川对唐诗读法新解的观点, 来说明仅仅把诗背得滚瓜烂热并不意味着就读懂了唐 诗。 B.
7、文章接连引用希金斯、 普登汉姆和布鲁姆关于读诗的观点, 回答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阅读古文 学。 C.文章叙述西川对希金斯观点的态度及分析, 是为了表明要想读出唐诗的“真面目”, 不能不注重分析 诗人的情感语言。 D.文章结尾引用西川原话和阐述西川的看法, 再次申明讨论唐诗要有“唐”性, 读懂唐诗应多层面重返 唐诗现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西川认为,把唐诗供起来读是不可取的,而以唐同时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其所关心的问题及创作,深入 感受他们的生活之态,更容易读懂唐诗。 B.阅读古典可以获得古诗词的修养和创造的秘密,在阅读中,西川思考的问题值得讨论的很
8、多,而唐人 写诗绝不是把玩一角风景,小情小调。 C.评论家伊格尔顿关于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外”的论断, 启示我们要想读懂唐诗, 了解了唐诗产 生的背景、文化,才能获得读唐诗的资格。 D.历史让唐朝成为一个诗歌的朝代,我们不仅要重唐诗的“诗”,也要重唐诗的“唐”,付出大代价成 就诗歌的唐朝,有缺憾,更有荣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 -6 6 题。题。 材料一材料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 富
9、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 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 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 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 数 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 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 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 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 95.7,
10、但 16-18 岁的青少年吃 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 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 岁青少年吃夜 页 3 第 宵比例只有 9.7,但 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 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 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 ,有删改) 材料二材料二 图 1: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 图 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港澳台除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 ) 材料三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
11、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居民健康促进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坚持” :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 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上工治未病。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重视重大疾病 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 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 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
12、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 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此外,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 、社会地位等方面入 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 人民日报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由图 l 可知,自 1992 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的肥胖率
13、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 B由图 2 可知,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差异,并且北方肥胖率高于南方肥胖率。 C从图 2 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肥胖率,按所在省份所在位置自北向南依次递减。 D图 1 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超重率约为 30%,是 1992 年超重率的两倍左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柳叶刀2016 年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 B.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表明,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 C. 物质生活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不吃早饭、爱吃夜宵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 D. 材
14、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表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页 4 第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 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 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
15、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 面对高 10 米、周长 43 米的巨大 “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 史记 夏本纪 , 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 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 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现在或许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 哪里就能看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 , “敏给克勤” “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 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的 做法更惹人眼目,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终于告功于天
16、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 劳而“太平治” 。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较之, 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 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洪水而 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 “九年治水而不息” ,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 史记中那 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 “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
17、业” 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 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而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 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 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 “禹 治洪水,通臿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 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 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 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 淮南子里这篇故事 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
18、还 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 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 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 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 ,离开他, 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 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
19、这帮人, 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的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承担 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 这个治水的人。 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 页 5 第 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 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20、.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 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 挖掘和分析。 C.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 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 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8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9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
21、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 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 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 “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 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
22、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 “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 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 “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 “君言太谦。君而不可, 尚谁可者! ”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 安世应曰: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 世问以过失。长史曰: “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 “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
23、 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页 6 第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 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 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 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 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24、 注 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分)(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 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 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 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河南省 罗山县 高级中学 校区 第七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