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中外语言教研室 许燕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
2、趣。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职从教六年,由 95 级教至如今的 2003 级,感触颇深。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一、 “不求甚解”与阅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
3、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 ,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 “未晓处且放过” ,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 (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 ,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今年,我在执教 03 商务英语
4、班时,用一次课的时间把这篇课文一气呵成,目的旨在让学生感受浦东建设速度之快,发展变化之好,其余的“繁文缛节”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也就是“不求甚解” 。结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课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少学生下课后还围着我问:“现在浦东第二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没有?我们武汉市会有那么一天吗?”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体验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成功的体验呢?阅读,广泛的阅读。让学生阅读中把握作者脉搏的跳动,体会作者情感的波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渐地改变对语文课的看法,以至于慢慢热爱语文。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过, “一切语文学得
5、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诀窍是什么,他总会告诉你, 我喜欢语文,喜欢阅读 ”。这种阅读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更不要求学生条分缕析,着重指导学生“不求甚解” ,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快感。诸葛亮也就是这样读书的。王粲的英雄记钞说, “三人(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实比他们三人都高明得多。况且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把一本书完全读懂。惟有“不求甚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大量阅读有价值而又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吧!语文不仅是关于语言工具的学习,还肩负着传承祖国绵延不息的文
6、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以及课后自觉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尽量多地与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对话,从而丰富思想、提高品位。课本只是阅读教材的一个较小的部分,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是师生不断自觉丰富的阅读的海洋,在广阔的背景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这样的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灵动的。教参、老师对作品的理解只是一种参考、介绍,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与作者亲密对话,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二、 “咬文嚼字”与品味“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指过分的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文人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就实际意
7、义来说含有贬义,常指人呆板、迂腐。但朱光潜先生却特意以此写了一片著名的文艺随笔咬文嚼字 ,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教我们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其实, “咬文嚼字”是中国语文的传统。其实,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吟得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都是说的这么回事。众所周知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绿”字得来过程,贾岛“推敲”的故事,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优劣的争论等等,实际上都是“咬文嚼字” 。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存在着自身的规律。往往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如果牢牢的抓住了,并深入品味,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要求“咬文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基础 上册 文艺 随笔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