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PDF版)
《2020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PDF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PDF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 1 -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192019- -20202020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生物试高三生物试题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90 分 一、选择题(每题一、选择题(每题 0.80.8 分,共分,共 4040 分)分) 1以花生子叶为实验材料进行脂肪的检测时,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 盖上盖玻片 切子叶 苏丹染液染色 滴蒸馏水 用酒精洗去浮色 A. B. C. D. 2如图所示为某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第 40 天开始叶片的有机物含量下降 B.叶片衰老对植物来说是被动的死亡过程 C
2、.据图推测叶片衰老时,叶绿体结构解体先于线粒体结构解体 D.57 天前呼吸作用较弱,所以叶片生命活动所需 ATP 有一部分由光合作用提供 3如图为某物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 其中甲、戊中含有 RNA。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丙结构可以将加工的蛋白质运到溶酶体 B.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C.在图中戊结构内,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 CO2的阶段没有 O2参加 D.图中物质 X 的合成和分泌方式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4如图所示,图的细胞结构 A 是指( ) A.高尔基体膜 B.叶绿体膜 C.内质网膜 D.液泡膜 520 世
3、纪 80 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 RnaseP 酶,是由 20%蛋白质和 80%RNA 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 除去,并提高 Mg 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 RNA 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酶是由蛋白质和 RNA 组成的 C.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D.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对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 2 - 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 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壁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人
4、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是细胞癌变的内因 低温引起的细胞冻伤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A.1 种 B.2 种 C.3 种 D.4 种 7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代表生理过程,甲丁代表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有H产生,过程均有H消耗 B.甲、乙、丁分别代表的是 CO2、酒精、乳酸 C.发生于线粒体中,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 D.动物细胞内,过程比过程释放的能量多 8 如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喇叭虫(图中 a.纤毛;b.细胞核;c.根部),将之切成三 段,发现有一段可以再生成喇叭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段
5、 B.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喇叭虫细胞,可以看到双层核膜 C.b 的核膜上有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D.b 是遗传信息库,是喇叭虫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9 在显微镜下观察黑藻细胞细胞质环流时,视野中一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细胞 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实际上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 A.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B.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上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上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D.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下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10下列对细菌、蓝藻、酵母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体肠道内的所有细菌可看作是一个种群 B.细
6、菌、蓝藻、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与噬菌体相同 C.细菌都是异养生物、蓝藻都是自养生物 D.有无核糖体是蓝藻与酵母菌最根本的区别 - 3 - 11.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个被 32P 标记的 1 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放在31P 的培养液中经两次有丝分裂所形成的 4 个细胞中, 每个细胞含 32P 标记的染色体个数可能是 0、1、2,含有标记的细胞数可能为 2、3、4 B在某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 XXY 的后代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正常分裂后期含有 10 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或减数 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某二倍体正常分裂
7、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 Y 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12. 下列有关变异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某植物经 X 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B.利用生长素得到无子番茄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C.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后便可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D.发生在水稻根尖内的基因重组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13.假如右图是某雌雄异体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染色体有基因 A,则一定有基因 a C.若图中的表示 X 染色体,则表示 Y 染色体 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
8、中无同源染色体 14.下表表示从人体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开始发生甲到丁的连续生理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的变化及各 阶段的相关描述,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不考虑突变)( ) 生理过程 甲 乙 丙 丁 细胞中染色体数 46234623 2346 469246 ? 有关描述 性激素的作用 细胞膜功能体现 遗传信息不变 功能趋向专门化 A.甲过程中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 4 个基因型不同的生殖细胞 B.乙过程中可以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C.丙过程结束后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提高 D.丁过程中细胞内的 mRNA 种类在变化 15.右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 基因。不考虑突变
9、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与3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16.人苯丙酮尿症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m 控制,在人群中的发病极低。理论上,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4 - ( ) A人群中 M 和 m 的基因频率均为 B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 C苯丙酮尿症患者母亲的基因型为 Mm 和 mm 的概率相等 D苯丙酮尿症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 17. 鸡的性染色体为 Z 和
10、 W,其中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W。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由 Z 染 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 决定;它的等位基因 b 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A一般的,母鸡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一定是 Z B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4 条 Z 染色体 C非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公鸡全为非芦花,母鸡全为芦花 D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出现非芦花鸡一定是公鸡 18. 果蝇的大翅和小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现用大翅雌果蝇和小翅雄果蝇进行 交配,再让 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实验结果如下: F1:大翅雌
11、果蝇、雄果蝇共 1 237 只;F2:大翅雌果蝇 2 159 只,大翅雄果蝇 1 011 只,小翅雄果蝇 982 只。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果蝇翅形大翅对小翅为显性 B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果蝇的翅形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根据实验结果可证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DF2中雌果蝇基因型相同,雄果蝇有两种基因型 19.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 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最多有 2 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图丙、丁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
12、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9:3:3:1,属于假说一演绎的实验验证阶段 20. 生物学家在某海岛上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种 群。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且黄色基因纯 合致死。据此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老鼠中出现多种毛色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 5 - B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 C不存在两只老鼠杂交的子代有三种毛色的可能 D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子代中黄色老鼠的概率为 2/3 21.在右图中,2 号个体无甲病
13、致病基因(没有发生突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不可能是伴 X 隐性遗传病 B乙病是伴 X 显性遗传病 C患乙病的男性一般多于女性 D1 号和 2 号所生的孩子可能患甲病 22. 人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图所 示)。由此可以推测( ) A片段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B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C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3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对夫妇,男性仅患有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女性仅患有 红绿色盲病。对于这对夫妇
14、的后代,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后代女儿全是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B. 后代女儿的一条 X 染色体上,同时具有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基因 C.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基因和红绿色盲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后代中儿子两病同患的概率是 0 24.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 其中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与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 4 C.3与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 9 种基因型和 4 种表现型 D.若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
15、亲 25.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 位 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果蝇中,约有 1/8 为白眼残翅。下 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 BbX rY B.两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为 bX r的配子都占 1/4 C.F1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3/8 D.白眼残翅雄果蝇不能形成 bbX rXr类型的次级精母细胞 - 6 - 26.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之间不相同的是( ) A碱基种类 B碱基序列 C核苷酸间的连接方式 D空间结构 27.将大肠杆菌在含有
16、15N 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待其 DNA 完全标记上15N 后转移到含有14N 的普通培养基中 培养 9 小时,然后提取 DNA 进行分析,得出含 15N 的 DNA 占总 DNA 的比例为 1/32,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 ) A1 小时 B1.5 小时 C1.8 小时 D2.25 小时 28.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在试管中加入物质 X 和物质 Z, 可得到相应产物 Y。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 X 是 DNA,Y 是 RNA,则 Z 是逆转录酶 B.若 X 是 DNA,Y 是 mRNA,则 Z 是脱氧核苷酸 C.若 X 是 RNA,Y 是 DNA,则 Z 是限制性内切酶
17、 D.若 X 是 mRNA,Y 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 Z 是氨基酸 29. 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 F1 1为红花。F F2 2中红花:白花=3:1 B病毒甲的 RNA 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 S 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T T2 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30.右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 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 L MLM(M型)、LNLN(N型
18、)、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的基因型可能为L MLNXBXB B-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3 D-1携带的X b可能来自于I-3 31下列关于变异和遗传病的叙述,正确是( ) 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可导致基因重组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红绿色盲在男
19、性当中的发病率为 7%,则精子中有 7%含有致病基因 A B. C. D. 32. 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 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再让这样 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 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7 - 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数目为N10,n10 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 F2为二倍体 33.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第六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答案 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