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5.3荆轲刺秦王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5.3荆轲刺秦王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5.3荆轲刺秦王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素材思悟行侠须仗义助人讲原则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侠”“义”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拯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而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义”是“侠”的基础,行“侠”须仗“义”;不问“义”盲目行“侠”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命运与时代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在
2、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中无法自拔,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导致了个人悲剧的发生。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荆轲刺秦是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
3、信仰的成功度已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着中。明智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上是至理名言。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此理,他受燕太子丹之托执意要行刺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介武夫,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算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国,这就是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
4、亡,荆轲实在太失算、太糊涂了。小试身手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扩写易水诀别一段。要求:(1)对场面氛围的把握、人物心理的揣摩、人物对话语气的表现,要合情合理;(2)不少于200字。答:答案(示例一)易水边,寒风彻骨。绵延的易水,奔腾不息。一地的萧瑟,漫天的乌云在寒风中抖动着,不存一丝余温。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高渐离凝目侧耳,双手扶筑,筑声响起,荆轲慢声和拍而歌。变徵之音破空而至,犹如死水中激起一朵浪花,顿生了几分活力;又如黑暗中射入一束光线,带来了丝丝光明。风乍起,高渐离长发飘飞,荆轲且歌且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突然,琴筑之声戛然而止,剑舞之影收缩无形。高渐离挣扎起身,顺
5、手一挥,琴筑击碎在岸边的崖石上,粉身碎骨!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空留下君臣故友,默然流泪!(示例二)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因为他们知道这必将是一场生离死别。到易水上,祭过路神,荆轲就要上路。悲凉的筑声,萧萧的寒风,送行人的哭泣落泪,凄风中的易水竟是如此悲怆,不禁使你捧起杯盏的手停在半空。于是,你吟出了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声伴着变徵的声音,更显得凄凉、悲壮。风,撩起了你的衣襟,你看了看送行的人群和黑云滚滚的易水之南一边是不归的征程,另一边是整整一个国度湿漉漉的目光。而易水之畔的天幕下,只有你一个人兀自独立,你清楚地知道你的使
6、命,如同你清楚地知道,这奔腾不息的易水不可逆转。可是,别无选择河山卷起的匕首,太过沉重。这时候的筑声突然变成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的情绪也转向激愤高昂,心头都激起了对暴秦满腔的仇恨。就在这慷慨的音乐声和激昂的群情中,荆轲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启程了。1高考源点: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文第三段,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答: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其反应;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
7、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2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陶潜称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司马迁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这一行动?答:答案观点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所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入侵的正义行动。观点二: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的行动
8、,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主要是为了制止强秦侵略六国,其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侠肝义胆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值得肯定的一面。观点三:以唯物史观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危亡,只能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行刺上。3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陶渊明咏荆轲中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答:答案观点一:不赞同。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
9、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观点二:赞同。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从主客关系看,双方各有所需,太子丹需要利用荆轲抑制秦国复仇雪恨,荆轲需要利用太子丹获取声名。历史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太子丹对荆轲的心
10、性是十分了解的,从这一角度,说他们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也未尝不可。荆轲“提剑出燕京”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知遇之恩,荆轲确乎是为“知己”而非为理念赴死。一、文言基础提升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相同B不同,不同C相同,相同D相同,不同答案D解析都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意思是“如果没有”;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回头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B解析以:都是“因为”。A项,为:被/给予。C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读书笔录。D项,其:代词,他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1、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C愿足下更虑之D愿大王少假借之答案C解析足下:古今意义相同,对朋友的尊称。A项,穷困:古义是走投无路;今义是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今义是袒护双方中的一方。D项,假借:古义是宽容、原谅;今义是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D见燕使者咸阳宫答案B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固定句式“所以者”,意为“的原因”。D项,省略句与状语后置句。5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_2020 学年 高中语文 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