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学案(含答案)
《8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学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治者”指掌握政治管理国家的人。在巴尔扎克葬礼上,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这样评价巴尔扎克,“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作者把巴尔扎克评价为思想家,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作品,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资本主义必将代替封建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给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这一点上,作者将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国家的统治者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目光敏锐的巴尔扎克的评价,也更是对思想深刻的巴尔扎克的赞美。演讲题目把“没什么”变成“有什么”优秀讲稿同学们:大家好!以前我是这样的人见有人发表了文章,我就摇摇头:“不就是在报屁股上发表个豆腐块么,这没什么。”见有人唱歌得了奖,
2、我就撇撇嘴:“哼,谁不会唱歌?这没什么。”一天,老爸发现我这个毛病,也让我投稿、练唱歌。切!这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惜我高估了自己,投稿吧,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唱歌吧,别人唱歌要钱,我唱歌要命苦恼啊!苦恼中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王羲之小时候练了几年字,进步飞快,他便有点飘飘然。一天,他去逛庙会,见到一家卖饺子的。老婆婆左手擀面皮,右手捏饺子,速度快得令人咋舌。王羲之说:“这没什么。”只见老婆婆捏好一个饺子,头不抬,眼不看,随手把饺子扔了出去。饺子准确无误地落入墙外的大锅里,一个也没有掉出来。王羲之看得目瞪口呆,连忙上前请教。老婆婆说:“熟练五十载,深练需一生。”王羲之记在心里,潜心练字,终于成了著名
3、书法家。如果王羲之一直抱着挑剔、不屑的态度,认为老婆婆“没什么”,那他绝不会听到忠告;正是由于他把“没什么”变成了“有什么”,意识到老婆婆寻常动作中必定有不寻常的东西,这才得到了“忠告”,点醒了自己。原来,认为“没什么”,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态度。抱着这种态度,我们会认为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导致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又不屑于向别人请教,这样不但阻塞了进步的道路,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其实,每件事情都一定“有什么”,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看到,并虚心求教其中的“门道”,进而发现别人的长处,多方面充实自己。因而,请把“没什么”变成“有什么”,它将带来一系列改变态度由挑剔变成虚心,思维方式由闭塞变成开放、见识由狭隘
4、变成深广到那时我们将发现,他人的优点那么多,不如奉行“拿来主义”,用来提升自己,从而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吧!谢谢大家!雨果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少年时期的雨果受母亲影响较大。雨果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8201827年为第一阶段。这时期他政治上保守,文学上受古典主义和夏多布里昂影响较深,他曾在颂歌集中公开表示拥护波旁王朝。18271848年是第二阶段。这时期他写有剧本克伦威尔和欧拉尼,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克伦威尔因剧本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未能上演,但其序言却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
5、重要宣言。欧拉尼的上演成功是浪漫主义在法国胜利的标志。1848年至逝世为第三阶段。二月革命以后,雨果的共和立场更加坚定。路易拿破仑时期,他因坚定地站在反对派一边而遭受迫害,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普法战争时期,他从国外回来,积极号召国人起来保卫祖国;对于巴黎公社,雨果思想上有矛盾:他憎恨专制,赞扬公社社员的英勇搏斗,但又谴责公社实行恐怖政策。公社失败后,他曾为公社社员辩护。这时期雨果的创作有政治讽刺诗惩罚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等。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
6、密并成为朋友。可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故事。那是1830年,雨果抨击独裁专制的浪漫主义杰作欧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剧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数观众的欢迎,但巴尔扎克当时并没有真正认清它的价值,反而撰文对此剧进行严厉的批评。最让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尔扎克认为他在剧本创作方面缺少才华,“除了偶尔的机会,维克多雨果先生的笔永远也遇不到一丝自然的线条”。巴尔扎克的尖刻批评,自然使雨果感到恼火。但尽管这样,雨果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后来还是与巴尔扎克言归于好。1849年2月,巴尔扎克染上了心脏肥大症,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见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
7、问;1850年7月,雨果去巴尔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当雨果得知巴尔扎克病情恶化的消息之后,于当天夜里又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两人进行了交谈。这时的巴尔扎克还满怀希望,认为自己还能复原。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于当天深夜回到家中,对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几位朋友说,欧洲将失去一位伟才。果然,巴尔扎克的生命在当天夜里十点半结束了,终年51岁。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死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
8、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8月22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哀悼()惊惶()上溯()粗鄙() 解剖() 堆()积熠熠() 羡()慕揪()住答案dohunsbpuduyxinji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zhn()惊zhu()著ru()智名列前mo() su()碎虚xin()bo()满答案震卓睿茅琐像饱3.辨析字形答案chnpnbbxxmm4.辨析词义(1)消失消释“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如:“笑容消失。”“消释”,指(疑虑、嫌怨、痛
9、苦等)消除;解除。如:“消释前嫌”“误会消释”。(2)留传流传“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不限于事迹、作品,还可以是其他的具体的事物。“流传”,多指事迹、作品等传下去或传播开。(3)成就成绩“成就”,侧重于重大事情所获得的巨大进展和优异成果。主要在科技、革命、建设等方面。如:“科技成就。”“成绩”,侧重于一般工作或学习的收获,主要在工作、学习、体育等方面。如:“学习成绩。”(4)充分充足“充分”,多用于理由、估计、准备、信心、发展等抽象事物。“充足”,多适用于光线、水分、养料等具体事物。1.幽默的演讲能起到怎样的艺术效果?提示幽默是造成演讲语言形象生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10、它是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火花。它使听众在会心一笑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演讲者的思想和主张。2.是不是所有的演讲都要幽默?为什么?提示不是。不同类型的演讲,其风格也各不相同:“使人知”的演讲重在明理,演讲时要娓娓道来,让人信服;“使人乐”的演讲重在传播快乐,演讲时要幽默生动,寓教于乐;“使人信”的演讲重在说服,演讲时要情理并重,真挚恳切。3.演讲的生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其一,语言栩栩如生,优美流畅;其二,生动的演讲往往得益于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其三,生动的演讲应是激情的艺术。演讲的开头应起语不凡,奇峰突起;结尾应
11、激情洋溢,意蕴无穷。综观中外著名演讲,无一不因其火热的激情而富有感召力、鼓动性。掌握课文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体会其中的情和理。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结构层次分析和主题思想解析。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加深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些句子都是“高度浓缩”的,富有哲理意味,所以要联系语境进行解读。进行课外延伸拓展,通过整篇的阅读,进一步了解巴尔扎克的思想,从而深入理解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全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要点。提示除文章开头的称呼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第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第三部分(第10
12、段到最后),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试分析“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的深刻含意。提示这是诗化的语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衔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句话,“作品”与“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敬意。“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一句中“虚构”有什么含义?提示这里可能包
13、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这篇演讲词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加以归纳,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提示 (1)比喻。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把巴尔扎克的作品比作“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形象地赞美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2)对比。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列举历史上的优秀作家,而
14、巴尔扎克的作品均在其上,盛赞了巴尔扎克在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3)排比。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用各种形象的语言排比倾泻而出,点明巴尔扎克的作品对法国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全面、细致、入木三分的描摹与分析。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它们有何异同点?提示相同点:从文体看,都是悼词,而又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从内容看,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从表
15、达方式看,都以议论为主,而又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且都运用了讳饰等修辞方法。不同点: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除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具备这一特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一文,则更富于散文特点,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性的思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调朴实、冷静、深沉,而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则华美、悲壮、激越;一篇以理智启人,一篇以感情动人。充沛的激情诗化的语言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雨果这篇演说稿则高度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学案含答案 巴尔扎克 葬礼 演说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