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案(含答案)
《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魏公子列传礼贤士、热心肠的战国公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2.思维:认识信陵君的形象特点。3.审美:赏析叙事与写人艺术。学法点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本文节选主要选了他的“礼待侯生”和“窃符救赵”两方面突出的事迹,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存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学习此文,不仅要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要借助字词、细节,深入传主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本文文字明白晓畅,文言常用词丰
2、富。学习时可把积累实词放在重要位置。诗美晨读夷门歌王维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赏析王维这首咏史诗写得慷慨豪放,热情赞美了侯生这位七十老翁:70多岁的人在人生最后时刻做出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慷慨豪迈,亦是满足。 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_(2)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_(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_答案(1)同“睥睨”,眼睛斜着看,含有高傲之意(2)同“向”,面向(3)同“锤”,古代一种形状
3、如瓜,带柄的击杀武器2.一词多义(1)故(2)除(3)过答案(1)副词,故意地/副词,特意地/名词,缘故,原因/连词,所以/名词,旧的知识/名词,老交情,旧交情/时间名词,过去,从前(2)名词,台阶/动词,整理,修治/动词,授官(3)动词,拜访,探望/动词,经过/形容词,错误/副词,过于/动词,责备/名词,错误,过失3.虚词归纳乃答案副词,才/动词,是/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代词,你的4.古今异义词(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古义:_今义:_(2)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古义:_今义:_(3)过客以观公子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
4、关系。(2)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年纪大辈分高的人;年高有德的人。(3)古义:拜访客人。今义:过路的客人;旅客。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仁而下士:_(2)朱亥袖四十斤铁椎:_(3)椎杀晋鄙:_(4)皆谦而礼交之:_(5)北救赵而西却秦:_(6)公子乃自骄而功之:_(7)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_(8)公子从车骑,虚左:_(9)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_(10)北救赵而西却秦:_(11)侯生乃屏人间语:_(12)能急人之困:_(13)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_(14)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_(15)不敢以其富贵骄士:_(1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_(17)公子从车骑,
5、虚左:_(18)公子怪之:_答案(1)名词作动词,居于下(2)名词作动词,藏在衣袖里(3)名词作状语,用锤子(4)名词作状语,按礼节(5)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6)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功劳(7)动词作名词,救兵(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带着(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使停(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12)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着急(13)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怒(14)形容词作名词,急事(15)形容词作动词,傲慢地对待(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洁(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着(1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嬴乃夷
6、门抱关者也:_(2)此五霸之伐也:_(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_(4)留军壁邺:_(5)而如姬最幸: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4)省略句(5)被动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译文:_(2)请救于魏。译文:_(3)何功之有哉?译文:_(4)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译文:_(5)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译文:_答案(1)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2)向魏国请求救兵。(3)那会有什么成效呢?(4)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同(公子)一道(前往)。(5)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二、常识识记1.战国
7、四公子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2.兵符兵符,又称为虎符,是古代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在国君手中,左半授予统兵将帅,调兵时由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传达命令,左右验合后生效。说明:魏公子列传文白对译见附录 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概括内容。
8、答案仁而下士与侯嬴的交往求救于侯生,侯生献计破秦救赵信陵君得胜,侯生自杀2.全文三部分存有怎样的关系?答:_答案第一部分对其“仁而下士”的概括介绍,起到总括全文的作用。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第一、二部分是第三部分的铺垫,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内容。微任务活动一认识信陵君等人物形象1.课文是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1)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品德“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作用:“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反衬出信陵君的影响之大和威
9、望之高。司马迁这样来写欲以突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答:_答案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忌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是“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3.侯生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生并未想好计策?答:_答案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
10、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生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侯生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4.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答:_答案(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刭及朱亥所说的“令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
11、陵君辞行赴秦军救赵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并告诉信陵君,他是不会泄密的。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信陵君、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2)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公子列传 18 公子 列传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