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日喻 学案(含答案)
《第7课 日喻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日喻 学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7课日喻从文章结尾“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作日喻以告之”来看,苏轼此文显然带有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做法的不满与批评之意在内。在苏轼看来,北宋前期以“声律(诗赋)取士”的做法固然有导致士人“不志于道”的弊病,而自王安石变法,改为“以经术取士”的做法以后,却又导致了另一种空谈“道”而不讲求实际学问,亦即“不务学”的弊病。因此本文的主旨,即在于纠正后一种“不学而务求道”的倾向。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
2、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本文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正如王文濡所评:“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二)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本文拿“眇者猜日”作比喻,使说理深入浅出。文章昭示人们:要想学有所得,必须亲身实践,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如其没有或不肯下苦功,只是拾人牙慧,道听途说,再加上主观臆测,则必然闹笑话,出偏差。这些对今天的读者也还是有启发意
3、义的。1读准字音(1)扪烛而得其形(mn)(2)他日揣籥(yu)(3)巧譬善导(p)(4)转而相之(xin)(5)百工居肆(s)(6)南方多没人(m)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能潜水的人(2)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步行渡水(3)今者以经术取士: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解释技巧,这里指经义文(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相,同“像”,作比;既,尽、完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经(2)闻(3)过(4)之(5)以(6)也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古义:用来的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2)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古义:指诗赋。
4、今义:诗、词、歌、赋在语音上的要求,格律。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名词用作动词,解释(2)或莫之见而意之:名词用作动词,揣测(3)善战者致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致(4)日与水居也:名词作状语,每天(5)故凡不学而务求道:名词用作动词,致力于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2)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于”表被动的被动句(3)或莫之见而意之:宾语前置句,“莫之见”应为“莫见之”,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4)问于没人: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没人问”7翻译下列句子(1)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
5、学没者也。译文:_ (2)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译文:_答案(1)所以凡是不想学习却一心求道的,其实都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2)现在用经义文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日喻1日喻是一篇赠言,但不仅仅是一篇赠言,而是另有深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答:_答案作者写此文,除正面鼓励吴彦律外,另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吴彦律“道可致而不可求”,即希望他注意两点:(1)求学必须有目的,这目的就是“求道”;(2)自己要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亲自实践。二是批评当时科举“以经术取士”之弊和当时社会“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的风气。2日喻中运用了哪两个寓言故事?用课文中的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7课 日喻 学案含答案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