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至和元年(1054)回京,任群牧判官。两年后知常州。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嘉祐四年(1059)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
2、,次年拜相。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元祐元年(1086),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其散文创作
3、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其诗多用典故,晚年作品尤臻佳境,世称“荆公体”。有临川先生文集。1古人称呼(1)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2)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写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如游褒禅山记结尾:“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2褒禅山褒禅山
4、,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城北15千米,风景秀美。“文革”前的寺院(即文中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两塔。可惜在“文革”中,寺院被拆除,两塔被炸毁,现仅两洞尚存。前洞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大多已风化难识。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的“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那时舒州很是荒僻,人民生活十分穷困,王安石到任又逢旱灾,他怀着济世理想来任地方官,这时
5、正是他以改革精神从事地方官的实践时期。所以此时所写的许多“记”文,大多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探求,富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游褒禅山记亦是如此。它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来言志。作者和四位友人一起游华山,进入一个深远幽暗的山洞,当看到的景物越来越奇异之际,伙伴中有一人疲倦了想出洞,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熄灭了!”出来后才感到后悔,于是一起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作者自己也感到后悔。这本是一件小事,而王安石自己却有了一番感想。作者认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之,始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虽然是在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无
6、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完成自己的意志。这样做了,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免于后悔,免于受讥。王安石自己也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宋神宗时任宰相,认清了“变法”于国家有利,就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也毫不动摇,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此文足以反映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勇于进取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1读准字音(1)褒禅山(Bo) (2)褒之庐冢(zhn)(3)有穴窈然(yo) (4)则或咎其欲出者(ji)(5)奇伟瑰怪(u) (6)无物以相之(xin)(7)长乐王回深父(f)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卒(2)极(3)道(4)文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7、和今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十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不寻常。今义:副词,十分,极。(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室居住(2)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3)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5)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僻远的地方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其址”作“舍”的状语(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8、省略句,省略宾语“之”(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6翻译下列句子(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_(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文:_答案(1)我们出来之后,就有人责备那个提出要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要点:既,已经;咎,责怪;极,尽。)(2)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要
9、点:所以,“的原因”;学者,治学的人。)游褒禅山记1作者在记游基础上阐述了什么观点?答:_答案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同时,求学治学应该谨慎,不可以讹传讹。2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志”“力”“物”三者关系作何评价?答:_答案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13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