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答司马谏议书 学案(含答案)
《第24课 答司马谏议书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答司马谏议书 学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24课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炼字”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素来为人称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南宋洪迈在他所著容斋续笔中谈到,王安石在泊船瓜洲诗中的“绿”字,在草稿上改过数次。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这一字之改的“绿”,既含“春到”,又表“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之意,使之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可见名家对炼字炼句的讲究。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
2、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新旧两派之间的这场政治斗争,在当时朝廷上下本就非常引人注目,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这类信件,更带有半公开的性质,双方在论战辩难时都是全力以赴的。因此,这封回信虽然简短,却是精心结撰之作。开头一小段文字,表面上是向对方解释上次为什么简短回复而此次“具道所以”的原因,但实际上作者着意强调的倒是“所操之术多异”这句话
3、。细读信的全文,便可发现作者的辩驳和批评都贯串了这一中心思想线索。“立片言以居要”,作者一开始就把问题的实质点出来了。1读准字音(1)强聒(u)(2)壬人(rn)(3)卤莽(l)(4)胥怨者民也(x)(5)怨谤(bn)(6)会晤(w)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谦辞;游,交往(2)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见恕,原谅我(3)辟邪说,难壬人:辟,排除、驳斥;难,责难(4)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考虑(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抵御、抵抗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某(2)操(3)厚(4)壬(5)胥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
4、义(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喧扰,争吵。今义:气势猛。(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辞,用于自称。今义:很小或很少。5说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泽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见”表被动7翻译下列句子(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译文:_(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译文:_(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译文:_答案(1)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清楚了
5、。(2)现在您所用来指教我的,是以为我侵犯其他机构的职权,制造事端,与民夺取财物,拒绝旁人劝告,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3)(这是由于他先)考虑理由正当,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得对,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原因。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答:_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信,对王安石的变法加以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答:_答案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答:_答案(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司马光认为这种情形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4课 答司马谏议书 学案含答案 24 司马 谏议书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