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离骚(节选)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离骚(节选) 学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5课离骚(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2.通过鉴赏诗中的精美诗句,理解诗人的品格。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修姱()(2)羁()(3)謇()(4)揽茝()(5)谣诼() (6)偭()(7)忳() (8)鸷鸟()(9)延伫() (10)兰皋()(11)椒丘() (12)芰荷()(13)岌() (14)杂糅()答案(1)ku(2)j j(3)jin(4)chi(5)zhu(6)min(7)tn(8)zh(9)zh(10)o(11)jio(12)j(13)j(14)ru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谣诼:_(2)规矩:_(3)周容:_(4
2、)溘死:_(5)鸷鸟:_(6)攘诟:_(7)信芳:_(8)岌岌:_(9)陆离:_(10)昭质:_(11)游目:_(12)四荒:_答案(1)造谣诽谤。(2)喻指法度、法则。规,画圆形的工具。矩,画方形的工具。(3)逢迎苟合以取悦于人,以此达到固宠争荣的目的。(4)忽然,突然。(5)鹰、雕之类品性刚烈、性情凶猛的鸟。(6)忍受。(7)确实。(8)高耸的样子。(9)修长的样子。(10)光明纯洁的。(11)纵目远望。(12)四方荒远的地方。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偭规矩而改错:_(2)伏清白以死直兮:_(3)何方圜之能周兮:_(4)进不入以离尤兮:_(5)芳菲菲其弥章:_答案(1)通“措”,措施。
3、(2)通“服”,保持。(3)通“圆”,圆形的穿孔。(4)通“罹”,遭到。(5)通“彰”,明显,显著。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长太息以掩涕兮古义:_今义:鼻涕。(2)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_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3)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_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_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自前世而固然古义:_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6)长余佩之陆离古义:_今义:形容色彩繁杂。答案(1)眼泪。(2)文中指无所用心的样子。(3)工于取巧。(4)境遇困窘。(5)本来就是这样。(6)修长的
4、样子。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替(2)相(3)固(4)信(5)顾(6)修答案(1)废弃/衰落(2)看/互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3)本来/顽固(4)确实/真实的/书信/随手(5)看/顾念,关心/拜访/难道,反而(6)修洁/修饰/指修身养性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_(2)伏清白以死直兮:_(3)固前圣之所厚:_(4)屈心而抑志兮:_(5)回朕车以复路兮:_(6)步余马于兰皋兮:_(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2)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3)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4)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5)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转回(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步行(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高;使加长6写出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虽答案通“唯”,只/纵使/即使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文:_(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文:_(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文:_答案(1)长声叹息(不停地)擦拭眼泪啊,哀叹人生的多灾多难。(2)爱慕芳草是我内心的信念啊,纵使死亡多次也绝不悔恨停止。(3)裁剪菱叶荷叶做成上衣啊,将荷花聚集编织成下装。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
6、此态也!(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课外名句屈原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涉江(5)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一、作者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篇名,“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诗人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
7、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情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二、背景展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三、文化常识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
8、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楚辞于是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换、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创立了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9、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本诗共13节,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17节和813节的内容,并将其填入图中处。答案追求与现实的矛盾爱国决心1这首诗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面又接着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答:_答案前一部分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的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0、”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后面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2离骚(节选)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答:_答案离骚(节选)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
11、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3赏析下面诗句的作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答:_答案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
12、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就了离骚(节选)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答:_答案(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节选)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中,“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中,“错”“度”是韵脚。(2
13、)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中,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3)大量使用对偶句。(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屈原的爱国情感一直感动着后人。但对于屈原的投江举动,不少人认为他没有必要投江而死。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投江行为的?答:_答案(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
14、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面对政治上的失意,理想的破灭,屈原应该理性地面对人生逆境,勇敢地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司马迁、蒲松龄、曹雪芹面对人生逆境没有选择退避,最终有所成就,证明了挑战命运的人生睿智。(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在走向这条不归路时也是无奈的、痛苦的,他是用生命作为代价彰显生命的追
15、求,用死亡告诫世人他宁死不屈的精神。比喻和象征手法离骚(节选)中,比喻、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比喻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用“鸷鸟”比喻诗人的刚烈不群;用“芰荷”“芙蓉”表现诗人美好的精神境界。这些比喻让人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
16、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技巧点拨比喻和象征的区别。它们都是用具体的对象来阐释或描绘另一对象,两种对象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或相通处。但比喻更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外在的形似,而象征的本体与象征体之间更侧重于诠释人的情感或态度。比喻中的明喻和暗喻会出现本体和喻体;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而象征是只出现本体,不出现象征体,其象征的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二者更重要的区别是,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
17、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迁移运用请选取你生活中熟悉的一个景、事、物写一个片段,注意运用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3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一株紫藤成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偶尔一个路人经过,惊讶地看着这墙紫藤,啧啧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说完,却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破了!”骄傲的紫藤听了路人的话,高挂在云霄的心灵突然坠入了幽暗的峡谷。紫藤俯视身下的邻居,果真又老又丑,与自己那美丽的身姿相差甚远。紫藤急了,为自己美丽的身姿遭到玷污而呜呜哭泣。伤心的紫藤松开了原本紧抓住残墙的
18、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憧憬着那远处的美好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铺天盖地,毫不留情。清晨,万物从担心恐惧中醒来,却见那墙紫藤已不复存在。它们躺在泥水中,片片花瓣已凋落。繁华已逝,荣耀不再,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紫藤伤心地诉说着命运的不公。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作为坚定的爱国者直到今天仍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
19、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运用示例“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只好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二、课外素材风骨峭峻柳如是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就地重建明朝,史称南明。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自己一起投水殉
20、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谦益托住了。最终,钱谦益还是觍颜迎降了。钱谦益降清后去往北京,柳如是则拒绝北上,留在南京。钱谦益做了清廷的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如是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受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将他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魏耕等人联系。她“倾尽珠宝,助饷义军”,还以自家为地下联络点,为抗清义军传送密信。另外,在抗清义军起事前夕,她还亲赴舟山慰劳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在史册上留下一股充满胭脂味的浩然气,穿透岁月的屏障,让我们的心为之跃动。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
21、世所诟病,但柳如是的义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选材感言无论是柳如是拉钱谦益以身殉国,还是出力出资赞助各方反清复明人士,她的大勇大义都在男儿之上。同样是投水,一个怕冷,一个视死如归;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夫妻,一个降清,一个抗清。尽管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所谓反清复明是愚忠,也是逆时代潮流的,但柳如是那被胭脂染就的风骨,仍是无比醉人的。当年,侯方域和李香君这对才子佳人,也上演了同样的戏码,侯方域也没有如李香君期望的那样殉明,而是投了清。我们在理智上,不苛求名士都是道德上的完人,也不愿看所谓名士为保全大节而失小义,但在情感上,还是愿意高赞柳如是、李香君一声“巾帼不让须眉”。而今,曾经柳花如梦,英雄美人
22、的时代已成为茶余闲话,任这百年悠悠历史褒贬洗礼,但柳如是、李香君们依然如一个时代的样本,依然是那秦淮河畔永不衰败的桃花美人,一步一挪,尽是风骨。戴着花冠的诗人当我们用现今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得他很傻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我想,执着和理想便是他生命的主题吧!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可是执着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在黑暗中也能碰撞出浪漫的火花。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诗句,可以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
23、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强大,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着屈原走向他的悲哀。所以他的诗中夹杂着光波流泻的星空,也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夜相融合呢?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成为一个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他内心的情感涨满得无法用言语诉说时,他选择了来到汨罗江畔。江水,清风,香草。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用呢?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
24、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浪漫: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抛入水中,将灵魂融入风里,留下一顶花冠守候如血的夕阳!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于是他毫不吝惜地丢下肉体,让灵魂追逐精神的家园。当然,如果也能作诗,屈原应当把告别作出来,给他所爱的和不爱他的人一个交代,可是灵魂终究缄默了,独留下深深的叹惋。诗人的浪漫注定了他的悲哀,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照亮黑暗的路!我想如果人生是块金黄的麦田,那么屈原就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用他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诗词开辟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着,生命在时光的车轮里
25、轮回着。今天,回望历史仍然可以看见他作生命之舞:头戴花冠,挥洒毛笔,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在轻风拂来的馨香空气中,抒写浪漫和执着!读后启悟屈原,本身就是一首长诗,是一个文化的界碑。因此,对屈原的歌颂,人们多着眼于屈原诗人的气质和执着的理想,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本文却能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生动地诠释为着理想而生,也为着理想而死的屈原的心路历程,这是本文的高妙之处。1名句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译文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感悟枚乘曾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吴王谋反前,枚乘上书谏阻。其中说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一道离开吴国投到梁孝王门下。此名句强调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险性与成功的无可能性,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可谓善于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险的处境。2名句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汉书鲍宣传译文治理天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感悟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