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劝学 学案(含答案)
《第11课 劝学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劝学 学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劝学学习目标1.背诵本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掌握文言文的句读技巧。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木直中绳()(2)以为轮()(3)金就砺则利()(4)参省乎己()(5)须臾() (6)舆马()(7)蛟龙() (8)跬步()(9)骐骥() (10)驽马()(11)金石可镂() (12)蛇鳝()答案(1)zhn(2)ru(3)l(4)xn(5)y(6)y(7)jio(8)ku(9)j(10)n(11)lu(12)sh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学不可以已:_(2)青,取之于蓝:_(3)木直中绳
2、:_(4)虽有槁暴:_(5)金就砺则利:_(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7)须臾:_(8)而闻者彰:_(9)而绝江河:_(10)无以至千里:_(11)金石可镂:_(12)用心一也:_答案(1)停止。(2)靛青,一种深蓝色染料,又称靛蓝。(3)合乎。(4)即使。(5)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6)参,检验;省,反省。(7)片刻,一会儿。(8)明显,显著。(9)横渡。(10)没有用来的(办法)。(11)雕刻。(12)因为,由于。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以为轮,其曲中规:_(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3)君子生非异也:_(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答案(1)通“煣”,用火煨烤木料,加
3、工使之弯曲。(2)通“智”,智慧。(3)通“性”,资质,禀赋。(4)“有”通“又”。“暴”通“曝”,晒。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_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假舆马者古义:_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定;假如。(4)金就砺则利古义:_今义:黄金。(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6)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答案(1)把做成。
4、(2)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3)凭借,借助。(4)金属制的刀剑等。(5)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6)蟹脚。(7)寄身,安身。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闻(2)疾(3)望(4)假(5)绝答案(1)听,听到/见闻,学识/声誉,名声(2)急剧而猛烈,这里指声音宏大/疾病/厌恶,憎恨(3)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4)凭借,借助/假装/给予/借给(5)横渡/终止,停止/隔断、隔绝不通的/非常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木直中绳,以为轮: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5)假舟楫者,非
5、能水也: _(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7)用心一也: _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3)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5)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7)数词用作形容词,作谓语,专一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2)之(3)以(4)于答案(1)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并列(2)代词,“它”,代轮/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代所刻的东西(3)与“可”合用,表示
6、“可以,能够”/“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把”/介词,“用来”(4)介词,“从”/介词,“比”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_(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_(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_答案(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2)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其成效的取得在于不停地走。(3)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这是)因
7、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课外名句(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一、作者简介
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类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荀子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
9、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著作收入荀子中。荀子共二十卷,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二、背景展示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文白对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就让我们走
10、近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内容把处填写完整。答案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1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答:_答案第二段运用了五个比喻:(1)“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2)“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两个比喻说明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第三段运用了五个比喻:(1)“跂而
11、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通过借助外物,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第四段运用了十个比喻,分为三层意思:(1)作者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反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2)作者用“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四个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3)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强调做到积累的同时还要用心专一。2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强调“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正面反面积土成山,风雨
12、兴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蟹作用:_答案正面反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蟹作用: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答:_答案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1课 劝学 学案含答案 11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