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2017山东枣庄一中月考)“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诸侯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其实际占有者是贵族,故选B项。答案B2.(2017山东潍坊期中)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
2、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了当时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答案D3.(2017福建莆田期中)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时间改革措施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七世纪中期)相地而衰征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商鞅变法(公元前四世纪中期)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C.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争霸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A项“直接”错误;B、D项都只有商鞅变法符合,排
3、除;三者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土地私有,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C项正确。答案C4.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A.“公田”转化为私田B.土地兼并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D.政府的“均田”解析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答案B5.(2017江苏徐州期中)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解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答案C6.(2017山东
4、德州期中)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B.鼓励土地买卖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D.禁止开垦荒地解析A、D项明显错误,土地私有是在战国时期确立,材料明确指出可以开垦荒地;B项鼓励土地买卖材料中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是“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从材料“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土地是由神话人物手中买来,那么,人们尊重神,自然会尊重买卖土地的结果,C项正确。答案C7.
5、(2017江苏镇江期中)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写道:“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泰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毁坏)者,盖以不封建而井田不可复行故也。”由此看来,马端临认为()A.秦汉以后土地私有已是历史趋势B.北魏、李唐一度恢复井田制C.土地私有加剧了土地兼并D.中央集权制具有稳定性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即官方不再授田,土地私有是一种历史趋势。题干中的后半部分材料“虽其间如”是为了证明材料的核心观点的。故本题选A项。北魏至李唐时一度实行均田制,并非恢复井田制
6、,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土地私有,但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可排除C项;D项也未能在材料中体现。答案A8.(2016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地主出租土地的时候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的原因在于“佃田者不输租”“积以成习”,因此这一举措是受佃田者习惯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佃农身份、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风险意识的是地主,故B项错误
7、;材料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故C项错误;清初土地兼并严重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9.(2017河北沧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胶滨语录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王文成公全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2)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限田”“均田”等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3)问对材料三描述进行归纳概括,注意语言科学,用语规范。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2)借鉴先代限田制、均田制等措施,限制土地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统治者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力图通过暴力手段改变旧秩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