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二单元 过关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二单元 过关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二单元 过关测试卷(含答案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过关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具性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 。一度创意是原生态( 文字态、文案态) 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 “一度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
2、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 )。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 。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
3、参与的结果,文学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 ,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
4、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问题。B创意写作以创意
5、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C “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现产业化。D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解析:选项 C 对应的原文“一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 ,选项“无法实现产业化” ,以偏概全,混淆范围。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B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
6、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C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度创意”的转化。D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化的趋势相悖。解析:选项对应的原文“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 ,选项为“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偷换概念。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 , “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B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传播
7、的主要形式,它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C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喻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D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解析:“填补了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文中没有依据。答案:A(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 “复旦教授” ,但陆谷孙引以为豪的却是“父亲的儿子” 。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使得陆谷孙自小
8、就结下了与语言文字的不解情缘。他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十分苛刻,强调凡事“以学为先” 。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不慕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 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中,他被打成“逍遥派” 。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 “托四人帮的福” ,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文章。1970 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
9、个年代,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借着编译工作之便,和编写组其他人员私底下交流英文书刊,变戏法似的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队伍中, 新英汉词典总共编写了五年时间,自 1975 年第版问世后,累计共售出 1000 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1976 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
10、课。直至 1991 年,长途跋涉了 15 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 20 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 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 年 8 月,这本耗去陆谷孙 15 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 30 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
11、华,但他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 ”除了编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孙从不愿欠学生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二话不说就拿出 1000 元送到系里;多年坚持捐款,惠及多位学生;逢年过节,陆谷孙就像位大家长一样的给学生们发
12、红包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地待在家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相关链接:陆谷孙,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陆老在 2012 年的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的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4下列
1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B 70 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小组都面临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C经过 15 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 1991年出版,这是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D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 “消磨绚烂归平淡”两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解析:“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文中没有依据。答案:A5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
14、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陆谷孙生性乐观, “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 ,他却说“托四人帮”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B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C陆谷孙能倾注 30 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 中华汉英大词典 ,这与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D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解析:A“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错误,应是“豁达开朗” 。答案:A6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陆谷孙身上有
15、着生动体现,请结合分析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_答案: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地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鹤汪曾祺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
16、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 ,就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 “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
17、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
18、特别好。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 。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
19、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
20、,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李小龙痴立在桥上。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
21、鹤。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C “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D李小龙的活动场
22、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声、水流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解析:B“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不是细节描写。答案:B8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通过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他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成长经历,最后再通过对鹤的描写写出了李小龙心理的敏感细腻”等情节中概括出其“一个正值青春,对什么都好奇,心思敏感细腻的少年”的性格特征。答案:李小
23、龙是一个正值青春,对什么都好奇,心思敏感细腻的少年。文中通过对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他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成长经历,最后再通过对鹤的描写写出了李小龙心思的敏感细腻。(合理即可)9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6 分)答:_解析:注意结合文章的句子分析内容,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这句话表达出了少年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想法是大人们无法捕捉的,哪怕再好的诗人也不能将其描述出来。答案:这句话表达出了少年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想法是大人们无法捕捉的,哪怕再好的诗人也不能将其描述出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年秋人教版高一 语文 必修 第二 单元 过关 测试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