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7课《咬文嚼字》ppt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7课《咬文嚼字》ppt课件(2)(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朱光潜,咬文嚼字,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字词,锱铢 岑 尺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王嫱 茗烟 灞桥 流涎 中石没镞,字词,锱铢(z zh) 岑 (cn) 尺牍(d ) 下乘(chng) 蕴藉(yn ji) 付梓(z) 王嫱(qing) 茗烟(mng) 灞桥(b) 流涎(li
2、xin) 中石没镞(zhng sh m z),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 (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在阅读和写作时,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层次结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
3、味。,几个实例?,“是”和“这”,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
4、要咬嚼一番。,“李广射虎”,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推敲,“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
5、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惠山烹小龙团 苏 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译文:踏遍江南各地,遇到山就流连景色。带着如明月般沁人心脾的茶来试试惠泉山的水。登山路来回盘绕像龙的脊梁一般,水光荡漾翻动着太湖倒映的天空。登山归去时,半个山岭的松林风声依旧回荡在山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
6、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套板反应”,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 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我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当年,诗人臧克家在写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一文谈到原来写成“黄昏里煽动着乌鸦的翅膀”,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乌鸦的翅膀”,仍不满意,再改成
7、“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这才满意。为什么这才满意?,身轻一鸟( ),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活泼。当年,王安石、刘贡父等人选的字也就是起、落、疾、下、浮、飞等。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过”。大家都叹服了。:“过”为什么比“起、落、疾、下、浮、飞”好呢?,“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第一例是杜甫水槛遣兴二首之一,描写江边景物,一句写他低头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写他抬头看到的岸上的景物,正是仰观俯察,表示他赞赏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
8、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里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的捕捉了这个景象把它描绘出来。 第二句是个写的不好的例子。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分所以燕子斜飞,彼此都密切相关。鱼跃练江,莺穿柳丝并没有说出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显得作者缺乏细致的观察。把鱼跃比作抛鱼尺,这是个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词藻上用功,像“练”“玉”“丝”“金”等的涂饰。并没有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这样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琢之痕毕露。,套版,在具体的写作中,套板反应的表现有哪些? 写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樱桃小口”、“如瀑布般的长发”; 写春游是“晴空万里”、“万里无云”;
9、写老师都是“知识渊博”、“慈祥和蔼”; 写母亲都是“雨中接送我上下学”、“我生病了便悉心照顾”、“给深夜学习的我送牛奶/酸奶/豆奶/奶茶/水果/夜宵/板蓝根”。 ,“集体失语”,朱先生是怎样评价“套板反应”的?,“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呢?,“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许多所谓的 “窍门”不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而是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
10、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课外补充,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仔细分析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果断地决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和身份。,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
11、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十分顺口。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减少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谁揭发了他?文化!,小结,“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