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机构高二物理寒假班讲义第4讲 原子结构
《著名机构高二物理寒假班讲义第4讲 原子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机构高二物理寒假班讲义第4讲 原子结构(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4讲 原子结构4.1电子的发现知识点睛在研究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时,我们接触过阴极射线,大家还记得吗?如图,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把它们分别连接在感应圈的负极和正极上。管中十字状物体是一个金属片。接通电源时,感应圈产生的近万伏的高电压加在两个电极之间,可以看到玻璃壁上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1876年德国物理物理学家戈德斯坦认为管壁上的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并把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19世纪,对阴极射线的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另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微粒。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
2、理学家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1897年,他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是相同的。这说明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发现电子以后,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如光电效应、热离子发射效应和射线等。他发现,不论阴极射线、射线、光电流还是热离子流,它们都包含电子。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有关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渊源有兴趣
3、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的整数倍。从实验测到的比荷及的数值,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为*说明:下面密立根油滴实验的介绍只在教师版有,供老师参考,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更详实的资料。密立根油滴实验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所做的测定电子电荷的实验。19071913年密立根用在电场和重力场中运动的带电油滴进行实验,发现所有油滴所带的电量均是某一最小电荷的整数倍,该最小电荷值就是电子电荷。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电容器两块水平的平行电极板之间时,油滴经喷射后,一般都是带电的。在不加电场的情况下,小油滴受重力作用而降落,当重力与空气的浮力和粘滞阻力平衡时,
4、它便作匀速下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式中:为油滴受到的重力,为空气的粘滞阻力,为空气的浮力。 令、分别表示油滴和空气的密度;为油滴的半径;为空气的粘滞系数;为油滴匀速下降的速度。因此油滴受到的重力为,空气的浮力为,空气的粘滞阻力为(流体力学的斯托克斯定律)。于是式变为:,可得出油滴的半径 。当平行电极板间加上电场时,设油滴所带电量为,为平行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为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两板间的距离,则它所受到的静电力为,。适当选择电势差的大小和方向,使油滴受到电场的作用向上运动,以表示上升的速度,当油滴匀速上升时,可得到如下关系式: ,式中为油滴上升速度为时空气的粘滞阻力,由、式得到油滴所带电量为
5、 。由测定的油滴不加电场时下降的速度和加上电场时油滴匀速上升的速度,带入、式就可以求出油滴所带的电量。注意上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都是对同一个油滴而言的,因此对同一个油滴,要在实验中测出一组、的数据。密立根曾用上述方法对许多不同的油滴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油滴所带的电量总是某一个最小固定值的整数倍。实验作假丑闻密立根油滴实验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一共向外公布了58次观测数据,而他本人一共做过140次观测。他在实验中通过预先估测,去掉了那些他认为有偏差,误差大的数据。这违反了科学的原则。*2枣糕模型在汤姆孙发现电子后,对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型,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汤姆孙
6、本人提出的“枣糕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例题精讲例题说明:这部分内容高考中很少涉及,因此只放了两个简单例题。这部分内容老师重点讲清知识即可。【例1】下列实验现象中,支持阴极射线是带电微粒观点的是A阴极射线可以透过薄铝片B阴极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时,要产生相应偏转C阴极射线透过镍单晶时,产生衍射现象D阴极射线轰击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答案】 B【例2】汤姆孙对阴极射线本质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A用阴极射线轰击金箔,观察其散射情况B用“油滴实验”精确测定电子电荷的带电量C让阴极射线通过电场和磁场,通过阴极射线的偏转情况判断其电性和计算其比荷D
7、用阴极射线轰击荧光物质,对荧光物质发出的光进行光谱分析【答案】 C4.2原子的核式结构知识点睛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够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勒纳德1903年做了一个实验,使电子束射到金属膜上,发现较高速度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说明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稍后一些的粒子散射实验则完全否定了汤姆孙模型。1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下面我们来介绍这个实验。 实验装置介绍被铅块包围的粒子源形成一束射线打在金箔上,由于金原子中带电粒子对粒子的库仑力作用,使得一些粒子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即发生散射。观测装置是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被散射的粒子打在荧
8、光屏上会有微弱的闪光产生,我们可在水平面内不同的角度对散射的粒子进行观察。从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处于真空中。除了金箔外,当时的实验还用了其他重金属箔,例如铂箔。 实验现象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约占)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实验结论大角度的偏转不可能是由电子造成的,因为它只有粒子质量的,它对粒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因此,造成粒子偏转的主要原因是它受到了原子中除电子以外的其他物质的作用,而这部分物质的质量很大,而且是带正电的。卢瑟福分析了实验数据后发现,事实应该是: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
9、的那部分物质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这样才会使粒子经过时受到很强的斥力,从而发生大角度偏转。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他设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按照卢瑟福的理论,正电体的尺度是很小的,被称为原子核。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因而被称为核式结构模型。通常用核半径表征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的半径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一般通过其他粒子与核的相互作用来确定。对于一般的原子核,实验确定的核半径的数量级为,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例题精讲例题说明:例3考察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帮助学生巩固实验中容易忽视的一些细节;例4实际考察粒子散射
10、实验结果;例5、例6、例7考察对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例8考察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例3】对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器材有: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显微镜B金箔的厚度对实验结果无影响C如果不用金箔而用铂箔就不能发生散射现象D实验装置放在空气中和真空中都可以【答案】 A【例4】卢瑟福利用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研究原子结构,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A B C D【答案】 D【例5】在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粒子产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原子核对粒子的A万有引力B库仑力C磁场力D分子间作用力【答案】 B【例6】在粒子散射实验中,我们不用考虑电子和粒子的碰撞对实验造成的影响,这是因为A粒子和电子根
11、本无相互作用B电子是均匀分布的,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C粒子在和电子的碰撞中动量改变极小,可忽略不计D电子体积很小,粒子碰撞不到电子【答案】 C【例7】从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出发推出的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A说明粒子的速度很大B说明粒子的质量比金原子的质量还大C说明金原子的内部大部分是空的D说明金原子也是个球体【答案】 C【例8】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其主要内容有A在原子的中心处有个极小的核,叫做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原子核运动【答案】 ACD4.3 玻尔原子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正确地指出了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著名机构高二物理寒假班讲义第4讲 原子结构 著名 机构 物理 寒假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2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