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案(含答案)
《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阐述群落的概念。2.通过“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 验,培养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3.归纳概括种间关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4.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树立进化与适应观。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及构成 1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叫做群落。 2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和表现 (1)组成:群落由一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基础: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3)从赤道到北极依次分布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3
2、物种丰富度 (1)概念: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某一地域中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常用物种丰富度指数 D 来表示。计算公式:DS/lnA(S:物 种数目;A:样地面积)。 4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1)土壤动物: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 (2)探究原理 研究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 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常用取样器(如采集罐、 吸虫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确定物种丰富度的等级,表示方法有“很多”“多”“较 多”“较少”“少”和“很少”等。 (3)探究步骤 选择样地:一般在林下或落叶等腐殖质较
3、为丰富的地方采集标本。 确定样方与取样:在采样地随机选取 35 个样方(50 cm50 cm15 cm),采集样方内的 落叶和土壤,将其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用取样器或手捡的方法,放入盛有体积分数为 70%的酒 精溶液的采集罐中。 标本鉴定与结果统计:根据有关资料,分拣并鉴定标本,填写表格,估算物种的丰富度。 归纳总结 比较种群和群落 比较项目 种群 群落 组成单位 生物个体(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 生物种群(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研究对象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 研究范围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主要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 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
4、别比例等 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富度、优 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关系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 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例 1 某校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一个生物群落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物种 马陆 蜈蚣 白蚁 物种总数 数量 598 140 1 000 122 种 该生物群落总面积 500 m2,则关于物种丰富度指数的计算正确的是( ) A. 598 ln500 B. 1 738 ln500 C. 122 ln500 D. 122 500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此生物群落物种总数为 1
5、22 种, 样地面积为 500 m2, 再根据公式: D S lnA即可得出物种丰富度指数为 122 ln500。 例 2 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 A、B、C、D 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 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 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 4 个选项,A 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 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 易错提醒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因:(1)样 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物种数目的
6、; (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类型 概念 实例 互利共生 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竞争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同一资源而产生相互妨碍的现象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羊与草、狼与兔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以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 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寄主 造成危害的现象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 归纳总结 比较各种种间关系 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 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 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 动滞后于被捕食者
7、 竞争 c 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 结局一 般有二: 一是 a 取代 b; 二是 a、 b 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 互抑制 寄生 寄生种群 a 得利,宿主种群 b 受害;宿主 b 不可能全部死亡 互利 共生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例 3 (2017 海南,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 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
8、系 答案 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 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 A 是不利的, 且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 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 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 A 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 错误。 例 4 下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 是地衣中 的藻类和真菌;B 是大、小草履虫;C 是兔与狐;D 是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的对应曲线(填图中序号): A_;B._;C._;D._
9、。 (2)造成现象是由于_。 (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 答案 (1) (2)竞争过程中, 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 空间而全部死亡 (3) 寄生生物依赖于宿主生活,寄生关系不像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解析 (1)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利、难以分开,数量曲线波动 近似平行,对应曲线为;大、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 起后,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 曲线为;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 兔曲线波动变化在前(b),狐曲线波动变化在后(a),
10、表现为此消彼长,对应曲线为;细菌与 噬菌体为寄生关系,寄生的结果是噬菌体大量增殖,而细菌大量死亡,造成细菌总体数量下 降,对应曲线为。(2)造成现象是由于竞争导致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 亡。(3)因为寄生生物依赖于宿主生活,寄生关系不像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 死亡。 核心素养 本题体现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 通过建立种间关系的曲线模型, 归纳概括捕食、 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特点。 方法技巧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绝灭);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 被捕食者的判定: 从最高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案含答案 生物群落 构成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2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