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0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0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0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0 讲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考纲要求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实验: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一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 1.肺炎双球菌类型的比较 特点 类型 菌落 荚膜 毒性 S 型 光滑 有 有 R 型 粗糙 无 无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对比说明 R 型细菌无毒性,S 型细菌有毒性。 (2)实验、对比说明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无毒性。 (3)实验、对比说明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4)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 含有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
2、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分别说明荚膜多糖、蛋白质没有转化作用。 (2)实验、说明 DNA 有转化作用。 4.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 细菌 小鼠体内培养 培养基体外培养 实验 原则 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S 型细菌体内各成分的相互对照 实验 结果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能使 R型 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 R 型细菌转化 为 S 型细菌 实验 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含有 某种“转化因子” DNA 是 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而蛋白 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联系 所用材料相同,都是 R
3、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 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加热后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 因子”,而体外转化实验则进一步说明“转化因子”就是 DNA; 实验设计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1.判断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叙述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 DNA 是“转化因子”( ) (2)肺炎双球菌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3)S 型细菌表面光滑,有毒性( ) (4)从格里菲思的第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 S 型活细菌是由 S 型死细菌转化而来的 ( ) (5)从格里菲思实验中的病死小鼠体内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 S 型细菌
4、而无 R 型细菌 ( ) (6)格里菲思实验证明 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 2.判断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 (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2)在艾弗里的实验中,DNA 酶将 S 型细菌的 DNA 分解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因此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 (4)艾弗里提出的有关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没有得到科学家的一致公认 ( )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如果没有实验,能否得出格里菲思的结论?为什么? 提示
5、不能。因为无对照实验,不能说明加热后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促成 R 型活细菌转化 成 S 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如果由你设计完成体内转化实验,应该注意哪些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提示 四组实验应选用年龄、体重相同且健康的小鼠;所用 R 型活菌液、S 型活菌液的浓度 及注射量应该相同。 (3)体内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 S 型细菌、R 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 ab 段 R 型细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对抗 R 型细菌的抗体,致使 R 型细 菌数量减少。 bc 段 R 型细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b 之前,已有少量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S 型细菌 能降低小鼠的免
6、疫力,造成 R 型细菌大量繁殖。 后期出现的大量 S 型细菌是由 R 型细菌转化成的 S 型细菌繁殖而来的。 (4)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 型细菌的 DNA 中加 DNA 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 么? 提示 起对照作用。用 DNA 酶分解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结果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 转化,说明 DNA 才是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 (5)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是什么? 提示 直接分离 S 型细菌的 DNA、 荚膜多糖、 蛋白质等, 将它们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 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命题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 1.某科研人员为了验证格
7、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实验鼠进行了 4 次注射实验,如 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活菌甲是有荚膜的 R 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无荚膜的 S 型细菌 B.由注射和的结果可知,活的或死的 S 型细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在死鼠 2 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 D.死菌乙未导致鼠 3 死亡,由此说明小鼠体内未发生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 R 型细菌没有荚膜、 无毒性, S 型细菌有荚膜、 有毒性。 实验结果显示: 将活菌甲注射到鼠 1 体内,鼠 1 不死亡,而将活菌乙注射到鼠 4 体内,鼠 4 死亡,说明活菌 甲是无荚膜的 R 型细菌,而活菌
8、乙是有荚膜的 S 型细菌,A 错误;注射是将活菌甲与死菌 乙混合后注射到鼠 2 体内,结果死亡的小鼠 2 体内分离出活菌乙,注射是将分离出的活菌 乙注射到鼠 4 体内,结果是鼠 4 死亡,说明死菌乙的体内有“转化因子”,促进活菌甲转化 为活菌乙,进而导致实验鼠死亡,B 错误;在死鼠 2 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 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C 正确;死菌乙对于实验鼠而言属于抗原,进入实验鼠体内会引起特 异性免疫,D 错误。 2.(2018 皖南八校联考)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 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9、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 B.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F 组产生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B、C、D 四组 答案 D 解析 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A 项 正确;F 组加入了 S 型细菌的 DNA,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而 S 型肺炎 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C 项正确;A 组经煮沸、D 组为 R 型细菌,均不能导致 小鼠死亡,D 项错误。 命题点二 肺炎双球菌转化过程及机理的拓展分析 3.(2018
10、济南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 S 型细菌的部分 DNA 片段进入 R 型细菌内并整合 到 R 型细菌的 DNA 分子上,使这种 R 型细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 S 型细菌。下列叙述 中正确的是( ) A.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后的 DNA 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B.整合到 R 型细菌内的 DNA 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进入 R 型细菌的 DNA 片段上,可有多个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 D.S 型细菌转录的 mRNA 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答案 C 解析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都是双链结构,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 此 R 型
11、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后的 DNA 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 50%,A 项错 误;整合到 R 型细菌内的 DNA 分子片段,表达产物不都是荚膜多糖,B 项错误;基因是有 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即一个 DNA 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 RNA 聚合酶的结 合位点,因此进入 R 型细菌的 DNA 片段上,可有多个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C 项正确;S 型细菌转录的 mRNA 上, 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 而不是一条, D 项错误。 4.S 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 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化;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
12、S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 R型 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 S型菌与 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 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 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型菌是由 R型菌突变形成的 C.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 S型菌 D.加热后 S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答案 C 解析 加热杀死的 S型菌与 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 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 S型菌,说明 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 S 型菌; 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 S型菌小鼠未死亡, 说明加热
13、后 S型菌已被完全杀死。 考点二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 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 (2)噬菌体的增殖 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 DNA。 合成噬菌体的 DNA 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的原料为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为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用 35S、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3.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对比 实验 (相互 对照) 被 32P 标记的 噬菌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 32P,32
14、P 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32PDNA进入了宿主细 胞内 被 35S 标记的 噬菌体细菌 宿主细胞内无 35S,35S 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 宿主细胞,留在外面 5.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6.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项目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设计 思路 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 方法 直接分离:分离 S 型细菌的 DNA、荚膜多 糖、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 35S、32P 标记蛋白质和 DNA 检测 方式 观察菌落类型 检测放射
15、性同位素存在位置 结论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 物质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 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 (2)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 (3)32P、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将 DNA 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 ) (5)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够证明 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16、) (7)用 1 个含 35S 标记的 T 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 2 个含 35S( ) (8)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 35S 和32P 标记 T 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为 ( )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以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有何优点? 提示 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 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繁殖快,细菌 2030 min 就可繁 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为什么选择 35S 和32P 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 DNA 进行标记
17、,而不用14C 和18O 进 行标记? 提示 S 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 是 DNA 的特征元素。若用 14C 和18O 进行标记,由于蛋白 质和 DNA 都含有 C 和 O,因此无法确认被标记的是何种物质。 (3)搅拌、离心的目的在于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某科研小组搅拌 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则: 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 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 菌未裂解。 细胞外的 32P 含量有 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 (4)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验中含有少量放射 性的原因
18、是什么? 提示 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等原因,有少量含 35S 的噬菌体外壳 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5)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有较高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体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 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含有较高放射性。 (6)此实验为什么只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提示 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确定其是否有遗传
19、效应。 命题点一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标记问题 1.(2018 本溪调研)如果用 3H、15N、35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对此分析 正确的是( ) A.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 没有被标记 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 3H、15N、35S C.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可检测到 3H、15N D.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部分含有 3H、14N、32S 答案 C 解析 蛋白质和 DNA 分子中都含有 H、N 元素,所以用 3H、15N、35S 标记噬菌体后,噬菌 体的蛋白质和 DNA 都会被 3H、15N 标记,A 项错误;由于3H、15N、35S
20、标记的蛋白质外壳 不进入细菌, 3H、15N 标记的 DNA 分子进入细菌但不能用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以子 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没有放射性,B 项错误;由于 3H、15N 标记了亲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 所以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可检测到 3H、15N,C 项正确;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部 分含有 3H、全部含有14N,DNA 分子不含 S 元素,D 项错误。 2.(2018 淄博二模)a、 b两类噬菌体被 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后分别侵染甲、 乙两管大肠杆菌, 经保温、 搅拌和离心后, 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 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表明
21、 a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b 噬菌体的 DNA 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 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答案 A 解析 实验结果表明 a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b 噬菌体的 DNA 均有放射性,A 项正确;可 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 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 项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噬菌体 的 DNA 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内,C 项错误;由于 DNA 复制的原料 来自细菌,所以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
22、性不变,D 项错误。 科学思维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命题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有关图像辨析 3.如图为 T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体内放射性 RNA 与 T4噬菌体 DNA 及大肠杆 菌 DNA 的杂交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在培养基中加入 3H尿嘧啶用以标记 RNA B.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 RNA 为相应 DNA 的转录产物 C.第 0 min 时,与 DNA 杂交的 RNA 来自 T4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转录 D.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噬菌体 DNA 的转录增加,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 答案 C 解析 尿嘧啶是 RNA 特有的碱基,可以用 3H尿嘧啶标记 RNA
23、,A 项正确;能与 DNA 杂 交的 RNA 一定为相应 DNA 的转录产物,B 项正确;在第 0 min 时,大肠杆菌还没有被 T4 噬菌体感染,所以在大肠杆菌体内不存在 T4噬菌体的 DNA,C 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和 T4噬菌体 DNA 杂交的放射性 RNA 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说明噬菌 体 DNA 的转录增加,而和大肠杆菌 DNA 杂交的放射性 RNA 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其 转录受到抑制,D 项正确。 4.(2019 盐城模拟)在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 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噬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0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2020 年苏教版 高中生物 一轮 复习 20 探索 遗传物质 过程
文档标签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
- 年苏教版
- 高中生物
- 遗传物质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42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6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8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0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12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1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6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40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 物质的跨膜运输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