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35 讲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一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H、O、N、P、Ca 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 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在生物群落
2、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CO2形式循环。 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 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 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 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解决思路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
3、造林。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1)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循环 (2)联系 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 物链(网)一起进行。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
4、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 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
5、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 的( ) (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 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提示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 CO2, 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提示 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 是 CO
6、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 b 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 和 c 代表呼吸作用,f 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 代表捕食,e 和 g 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命题点一 碳循环的过程分析 1.(2018 山东实验中学调研)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过程实现的 C.图中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 D.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答案 B 解析 图中、分别为大气
7、中的 CO2、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 缺少、直接到的碳循环路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故 A 项错误;流 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过程(如光合作用)固定的,B 项正确;图中过 程以 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 项错误;食物链中不包 括分解者,D 项错误。 2.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表示大气中的 CO2, 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 使其含量夏季_(填 “高于”或“低于”)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 A、B 的_和 C 的分解作用以及 E 的燃烧,转变成
8、 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 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 CO2量_(填“大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 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 D 的含义改为_,其 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_。 答案 (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无机环境 取消“DA” 解析 (1)题图显示:A、B、C、E 均有箭头指向 D,说明 D 表示大气中的 CO2。A、D 之间 是双向箭头, A、B 死的有机物可被 C 利用,说明 A 是生产者,C 是分解者,进而推知:B 是消费者, E 为化
9、石燃料的燃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 旺盛,使夏季大气中 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 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 A 所示的生产者、B 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 C 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 E 所示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转变成 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 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 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吸收的 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 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 D 的含义改为无机环境, 其他字母
10、 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取消 “DA”。 科学思维 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定方法 (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大气中的 CO2,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大气中的 CO2, 即 C 为大气中的 CO2,A 是生产者。 (2)除了 C 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 B 为分解者。 (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 D,图乙中消 费者有 D、E,图丙中消费者有 D、E、F。 (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 AD,图乙蕴含的食
11、物链为 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 ADEF。 命题点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3.图 1 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A、B、C、D 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 4、5、6 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 2 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 1 中,B、C 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 1 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 2、4、5 C.如果 A 发生瘟疫,D 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 2 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解析 图 1 中 C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D 是初
12、级消费者,A 是次级消费者,A 项错误;图 1 中的过程 3 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 项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 A 因 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 D 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 又 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 项正确;图 2 中的和代表兔和狼 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项 错误。 4.(2019 西安一中期末考试)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 的结论是( ) A.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
13、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 A 考点二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功能( )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
14、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 提示 生物或无机环境。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提示 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 (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命题点一 信息传递的类型和作用分析 1.(2018 海南,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 子中的“小
15、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 D 解析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 错误。 2.(2018 银川一中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答案 B 解析 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 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 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属于生物防治,B 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 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 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 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 正确。 科学思维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
17、、 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 则图甲、 图乙、 图丙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18、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 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 不论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还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 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的方向 D.
19、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生命观念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考点三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020 年苏教版 高中生物 一轮 复习 35 生态系统 物质 循环 信息 传递 及其 稳定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