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杜甫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杜甫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3 课课 杜甫诗五首杜甫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2.认识其诗抒写个人情怀,紧密结合时事,思 想浑厚,意境开阔的特点,即“诗史”的特点。3.初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意解读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 共写绝句四首, 本诗是其中的 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本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 景。 首句, 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 是近景; 次句, 白鹭飞上青天, 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 色彩艳丽:
2、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中两个动词是“鸣”、 “上”, 后两句中两个动词是“含”、 “泊”, 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 是远景。 “含” 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 船只, 是近景。 “泊”, 停泊着, 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 静中包含着动; “万里” 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 美
3、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名句识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考点演示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 再写雪山江船, 有动有静, 色彩鲜明, 营造了一种清新、 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 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 马尘, 残羹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安史之乱起, 杜甫落入叛军之手, 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 任左拾遗。因上书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
4、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 “杜工部”。 严武死后, 杜甫漂泊于蜀、 鄂、 湘一带, 穷困潦倒, 病痛缠身, 于大历五年(770) 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 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杜甫在诗 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在盛 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月夜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诗人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喜上心头,马上安置妻子儿女 于鄜州的羌村, 只身上路
5、, 匆匆投奔君王。 不巧, 途中遭遇叛军, 为叛军所获, 被掳到长安。 诗人身陷敌营,失去了自由,一方面心念君王,另一方面心悬妻孥。在八月的一个夜晚,一 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夜凉如水,对远在鄜州的妻儿的思念之情就在他的内心汹涌起 来了。于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月夜就流传于世了。 哀江头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 诗人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 不巧, 为叛军抓获, 带到沦陷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春日潜行曲江曲”),触景 伤怀,哀恸欲绝(“少陵野老吞声哭”),写下了哀江头这首“哀”诗。这一背景是我们 理解本诗思想内容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
6、(759),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 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 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当时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的现状,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 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倍加敬重。 定居后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又呈吴郎 上元元年(760), 得西川节度使严武之助, 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营草堂。 上元二年(761), 即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安得广厦
7、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65 年, 严武病卒成都后, 杜甫失去依靠, 遂带家眷乘船东下, 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 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曾居住于瀼西的草堂。杜甫在草堂前种有 枣树,当时邻居有一寡妇常到堂前扑枣充饥。后来杜甫搬家了,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住。姓吴的为了防止寡妇扑枣,用篱笆把枣树围起来。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这首诗 劝告这位亲戚。 登岳阳楼 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自大历三年(768)正月,诗 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 杜甫 诗五首 答案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