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6 课课 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词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 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 注,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 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鞚: “k n” ,马笼头。 诗意解读 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 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 柳枝上的 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 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
2、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 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 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 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 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 想象之辞, 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 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 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 夜深人静, 溪 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 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 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 风韵悠然。 结尾
3、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态: 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 正 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 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 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考点演示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 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 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4、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 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他 21 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 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进行抗金斗争。1165 年,他向宋孝宗进呈美芹十论 ,详细分析了 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后被派任建康通判。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加秘阁 修撰, 湖北、 湖南转运副使, 知潭州、 兼湖南安抚使。 后落职, 闲居上饶。 淳熙十四年(1187), 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 代理安抚使。 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 回上饶, 徙居铅山。 一住八年, 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
5、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宋宁宗开禧 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 辛弃疾的词,现存 600 余首,今传稼轩词四卷本和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本。辛词 不但数量上超过时人和前辈,思想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辛词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内容是 表现爱国思想和英雄气概。首先,辛词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最能体现 词人本色。但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有经纶济世之才,却一直受到排挤和压抑,因此辛词 中出现了许多感慨壮志难酬的登临怀古之作。 过南剑双溪楼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辛弃疾 在上饶、铅山隐居时还写了一些流连诗酒、疏狂啸傲和乡村题材的作品,同时也表现了对南 宋朝廷的憎恶。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
6、达了他对黑暗官场的鄙弃。总的说来,歌唱抗金、歌 唱爱国的词作,不占辛词多数,但却是辛词的主调。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进一步 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艺术,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辛词的成就,首先表现在 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上:辛词以豪放著称,大多悲壮激昂,但又兼有飘逸、清丽的风格。其次 表现在开阔雄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上: 古今上下、 山川日月、 龙虎神鬼, 无不进入他的作品, 借以表达豪情和受压抑的郁闷。 再次, 表现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 辛词继承 诗经 、 楚辞 的传统艺术手法,或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或借古人之酒浇己之块垒,并能翻出新意,寄 寓深刻。辛弃疾将典故诗文、雅言俗语,熔为一
7、炉,浑然天成。但也有一些因过多用典而晦 涩难懂之作。 辛弃疾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其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产生了“辛派词人”。他 和爱国诗人陆游并立于世,标志着宋代爱国主义诗词创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二、写作背景 青玉案 元夕 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 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 眈, 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 词人投笔从戎, 弃家投南, 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 挥戈北征, 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靡费 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
8、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 独醒”之痛苦。 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 含蓄言情曲笔抒志。 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 寓意隐而不露, 似有若无。 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 亦增其强烈、 永久的魅力, 令人思索不已。 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 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 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鹧鸪天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 人民,趁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
9、余万,声势 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 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 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 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 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 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 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 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 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含答案 16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