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咏物诗四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
《第11课《咏物诗四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咏物诗四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1 课课 咏物诗四首咏物诗四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 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对不公 平社会的不满。 答案 C 解析 “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名由
2、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 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 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 一起。或许,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 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 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答案 回望历史 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3.翻译下列诗句。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仙山著子规? 译文:倘若所有冤魂都能像杜宇那样化为啼鸟,那么人间受冤而死的冤魂将无处安息。 (2
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只有牡丹是一国中姿容最美的,花朵怒放时轰动京城。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目光短浅的人不会认为小松是栋梁之材,直到长到高耸入云时才称道它的高大挺拔。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45 题。 清平调 注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 此诗是李白在长安做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命李 白作诗,李白奉旨作了三首,此为第二首。 4.下列对刘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4、.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 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 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牡丹的喜爱。 B.本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 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C.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竟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 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 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D.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 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 真实地写出了当 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物诗四首 11 课时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0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