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咏史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
《第12课《咏史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咏史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2 课课 咏史诗三首咏史诗三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不是李贺作品的诗句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B.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将进酒)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答案 D 解析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写的。 2.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悲”字定下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 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被贬谪的悲苦命运。 B.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景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 境
2、凄清。 C.颈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这一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 D.尾联写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怜”是诗眼。 答案 D 解析 “悲”是诗眼。 尾联表面上是写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 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 愤懑之语。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明显,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尤其是精细而准确的背景,它不像那种大 而无当的笼统介绍,说些无比正确而毫无意义的废话,_,_;_, _,_。_,可是我们还得想一想,“背景”真是一把万能钥匙,确实 能打开“意义”的大门吗? 为搜寻目标提供了依据 文学批评家们振振有词:搞清楚了背景就掌握
3、了理解意义的钥匙 倒像是用细线五彩勾勒了一幅工笔人物 倒像是精确画出了位置的大比例地图 为查找失踪者提供了线索 也不像含含混混的泛泛交代,只把对象画了个朦胧含蓄的大概轮廓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通读语段, 可知本语段主要内容是说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理解的作用。 首先可以找出文 段中的句式“不像倒像也不像倒像”, 可以推断出排在第三处。 根据 中“只把对象画了个朦胧含蓄的大概轮廓”推断出排在后。排除 A、D 两项。再根据 中“勾勒了一幅工笔人物”与中的“失踪者”,推断出排在后,排除 B 项。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45 题。 咏史(其二)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
4、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 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 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金:汉代金日 ,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汉代张汤,他家自汉 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 皆插貂尾。珥,插。冯公: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
5、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答案 C 解析 “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 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 从诗歌中 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 5.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 答案 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 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 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 白首浩叹的 冯唐, 引贤才以自况。 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 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67 题。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史诗三首 12 史诗 课时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