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在哈金森工厂 巩固训练(含答案)
《第1课 在哈金森工厂 巩固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在哈金森工厂 巩固训练(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 课课 在哈金森工厂在哈金森工厂 一、语言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 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 几乎_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因为没有太 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地 睡,_地考。( ),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_或者痛苦煎熬的记忆,大多 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梦想,即使梦想 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更关键的是,高考
2、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足以 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年宝宝”考生回忆 2018 年的高考,也依然_。这并 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但无论高考和招生如何 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 不会削弱。 在这样的审慎、 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 相对封闭环境下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 相对开放环境下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 远、扬长补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一例外 循规蹈矩 刻骨铭心 如出一辙 B众口一词 循规蹈矩 肝肠寸断
3、大同小异 C无一例外 按部就班 刻骨铭心 大同小异 D众口一词 按部就班 肝肠寸断 如出一辙 答案 C 解析 无一例外:都是这样,没有其他特殊的。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根据语 境, 应选“无一例外”。 循规蹈矩: 原指遵守规矩; 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 不敢稍做变通。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根据语境,应选“按部就班”。刻骨铭心: 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肝肠寸断:形容非常悲痛。根据语境,应选 “刻骨铭心”。如出一辙:(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大同小异: 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根据语境,应选“大同小异”。 2下列在文中括
4、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 B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C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 D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 答案 D 解析 A、B 两项与括号前“考前却有少见的轻松”所体现出来的淡定从容语境不吻合。C 项“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与括号后的“但”表示的转折语境 不吻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对封闭环境下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下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 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
5、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B相对封闭环境下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下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 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C相对封闭环境下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下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 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补短。 D相对封闭环境下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相对开放环境下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共同 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答案 B 解析 A 项“保持心灵”搭配不当,应为“保持心灵的平静”。C 项“行稳致远、扬长 补短”语序不当,应为“扬长补短、行稳致远”。D 项“佛系应考”与“苦不自知”
6、错 位,应互换位置。 4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注 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不超过 15 个字。 答:_ (2)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 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个字。 答:_ 答案 (1)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难事。 (2)(示例)“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难事来自民意,很务实;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解 决难事,很切实;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回访,能落实。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认真观察此流程图,明白各层级的关系。第(1)题
7、要求概括“红色议事 厅”的工作职能,从流程图可以看出,“红色议事厅”处于流程图的中心位置,是整个流程 的核心,由此可将答案概括为“联系与之相关的各方,帮忙协商解决难事”。作答时要注意 答案不能超过 15 个字。第(2)题要求“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 机制”,由流程图可以看出,红色议事厅帮助解决难事,接受群众反馈及满意度回访,所以 可以从“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方面回答。要求体现流程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难事来自 民意、 协调相关部门、 接受“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 能够落实群众反馈和回访等方面回答。 注意答案不能超过 80 个字。 二、对点训练 (一)对点链接 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
8、角度为传主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平的女儿,由其叙述父亲的经历,显 得亲切、感人。这样就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将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特征充分感人地 展现出来。把握传主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是传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 (二)考点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6 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 )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 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 ),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 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 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
9、。 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 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 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 著作, 二无博士学位。 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 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 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 学 13 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 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
10、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 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 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 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 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 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11、。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 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 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 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 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 没有成功。半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 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12、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 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 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 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 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 ,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 ,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 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 纪念碑的碑文中。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课 在哈金森工厂 巩固训练含答案 哈金森 工厂 巩固 训练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