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单元试卷(含答案)
《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单元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单元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试卷单元检测试卷(一一)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 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 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 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 感。 “礼仪”源自典籍 仪礼 儒家十三经之一。 “礼教”, 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然而,
2、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 的贬义词。 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 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 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 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 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 子规 。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 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幼小的心 灵。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 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 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 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 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
4、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 “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 教育,丧失了自由的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自由发展,没有束缚。实际情况却并非 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 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 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 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 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
5、传统的体 罚制度。 今天, 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 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 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 因此而广受批判。 B“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 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
6、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 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 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答案 C 解析 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造成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根 本原因”,文中并未提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段从人们对传统的“礼教”的态度引出对“礼仪”的认可,明确了文章的论题。 B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礼仪”与“礼教”的关联及“礼教”的不公遭遇。 C 第段通过分析西方精英阶层对于礼教的认识及重视, 目的是强调“礼教”的重要意义。 D文中引用朱熹及
7、李毓秀的名言属于引证论述,在明确观点的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性。 答案 D 解析 李毓秀根据论语 学而中的名句编写弟子规属于事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 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 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 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
8、,但礼教的内容应以 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答案 D 解析 后半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 生活相适应的”,不能因为文中提到了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和西方教育,而臆造出“礼教的内 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的说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 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宋 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
9、人不端,或有点痞, 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些 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 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 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了,头 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 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他的受人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 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喝了归 来,
10、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哪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 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街上去乱敲一趟。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 乓”连打四下;有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 哒”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没 人教训他。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那时,他必 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 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走过杨喜喜摊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 里揉面炸油条了
11、,见了他,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 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他吃喝的来源,就是靠 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南街这一段虽说没有很 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他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 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当他来时,你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 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遇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 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
12、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这一节 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 有时, 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 他便乓乓地一直敲到我们院子中来, 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今夜又忘记闩门了!”这个“又” 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几多次了!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 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这时妈必叫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见他一 进门,就拦着他。“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里跑来一个瘦骨伶 精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
13、。可怜见,肚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 曾得饭吃了! 一脑壳癞子, 身上一根纱没有, 翻天睡到那里。 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 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子殓他抬上山去。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他每遇到 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 涕一把眼泪洒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 真亏他! 过年来了。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也不必为怕讨债人 上门,终日躲来躲去。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走到这家去,几个粑 粑;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
14、竟无所不有。他的所费就是进人 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右边便 对“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颜字,纸又极大, 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阿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 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他眉开眼笑地念,总觉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发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肉,一 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 喝得个晕晕沉沉, 又踉跄颠簸着归来。 遇到过于高兴, 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
15、是家业的竹梆,唱两句“沙陀国 老英雄”。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 1926 年 5 月 4 日作于窄而霉小斋 (选自沈从文作品集 第八卷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人们不在他的姓下加“伯”字,而对胡乱打更的阿韩大 家却尊称为“韩伯”,对比中足见老杨、老赵的德行不好。 B 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大方地叫阿韩吃热猪血, 阿韩却不客气地坐下来, 说明阿韩随性和气。 C阿韩这个人不如单二哥,单二哥守城凭劳动挣饷银,而阿韩胡乱打更混饭吃。 D本篇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对阿韩作贬抑,
16、从反面衬托,这样叙事具 有波澜,与后文扬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C 解析 “不如单二哥”原文看不出,“混饭吃”的看法与作者对阿韩的态度不一致。 5小说主人公阿韩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答:_ 答案 阿韩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他贫穷,没有自己的房屋,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 堂里。阿韩骨子里富于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受人尊敬。他夜里打更到“我们”院子里 来叫“我们”闩门;叫化子死了,他到大户人家化钱殓尸埋葬。阿韩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很 满足。他没有什么愁苦,愉快得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陈乡约的对联似乎表达出他的心 声,他为此而高兴;高兴到兴头上,还会唱两句。阿韩不趋炎附势。他讨
17、捐时不论多少, 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并不因为大户人家给得多而有其他表现。阿韩嗜酒, 常常喝醉酒。阿韩随性和气。喜喜屋里人随意地叫阿韩吃热猪血,阿韩不客气就坐下来。 6小说中写到“土地堂”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概括分析。(6 分) 答:_ 答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背景。土地堂与县城南门、衙门等在小说中共同构成了故 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阿韩住在不需出佃钱的 土地堂里,说明他处于社会底层,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阿韩 常常喝醉酒,醉了后回到土地堂,醒了时又从土地堂起身去敲梆打更,由此,土地堂成为情 节发展的线索。深化小说主题。
18、阿韩贫穷,社会地位低,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只能 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堂里,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因其德行受到大家 的尊敬,小说主题借此得以深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 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 事渐平, 教育宜急。 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 是个“臭 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的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 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917 年 1 月 4 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 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 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 他倡导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随后, 陈独秀来了, 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大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 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的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是 由教授会公选出来的。 早在 1912 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 提出:
20、“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 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 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 规则 ,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 面的事。 随后, 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 由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 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
21、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 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 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 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 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1922年10月, 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 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 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
22、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 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 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 哪怕只有一面之缘, 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 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 长, 是北大校长, 是中央研究院院长, 足可谓位高权重, 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 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 发,认识到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 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单元试卷含答案 粤教版 语文 传记 选读 第一 单元 今朝 风流 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