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昆明市昆明市 20202020 届高三届高三“三诊一模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摸底诊断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如图描述的是古代中国公元前 769 一公元前 221 年间发生的战争,其中横轴数字以 10 年为间隔,如 4 代 表第 4 个 10 年。与其它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 A. 战争次数所有时间段均最少 B. 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己消亡 C. 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 D. 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中时间可知,图中现象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侯争霸,即使是姬姓国家间,战争也较 为频繁,这说明战争并未因宗
2、法血缘关系得以避免,故选 D。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期,期间社会动荡, 战争频繁,A项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图中尽管姬姓与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几乎持续到了最后,这说 明姬姓封国并未消亡,排除 B;C 项如果成立,则不会有那么频繁的战争,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作选择类型的图表分析题时,学生可结合选项内容进行解读,须 格外注意选项的程度用词。 2.据如表可知东汉时期 A. 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 D. 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地点分布可知,牛耕的使用主要集中
3、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五个 省份中北方省份占据了四个,故选 A。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在抑制商业上的措施,无法得出 B项结论,排除; 曲辕犁出现于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表中涉及南方地区的仅有江苏一地,无法得出重视开发江南 地区的结论,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旨在考查学生综合比较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 相关的地理空间知识。 3.宋代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镇市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 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A.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 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C. 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 城市的经济功能渐
4、趋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宋代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镇市”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新的市的类型,故选 B。材料说镇市设有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由此可以判断, 政府并未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专业分工问题,无法得出专业化发展的结论,排 除 C;材料论述的主体是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而非城市,故无法得出 D 项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 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 4.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
5、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 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A. 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 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 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 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为皇帝亲信或近臣,让军机处负责处理 全国机密重大事务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故选 B。此时的内阁并不能对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因为军机 处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排除 A;材料中的这种权力分工与吏治腐败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吏治的腐败 其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故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
6、枢机构, 但并非法定的机构,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学生需要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印证。 5.鸦片战争前后,报纸上的商业广告基本是外商登载,19 世纪 70 年代后,中国商人刊载的广告日趋增多, 并逐渐出现零散的广告理论研究文章。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人思想观念的逐步变化 B. 政府重商政策的推动 C.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 外商广告的示范效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导致其需要借用广告这 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故选 C。商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外商广告的示范效应均是这
7、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但均非经济因素,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D。清政府直到甲午战争后才逐步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 材料中的这种变化从 19 世纪 70 年代就已开始,故 B项并非其中原因,排除。 【点睛】本题以商业广告的兴盛为切入口,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小切口的考查方式 也是考试命题最惯用的思路之一,学生解题的关键把握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6.据如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A. 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B. 农业与世界市场联系不断加强 C.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农产品在出口产值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说明中国
8、的农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在不 断地加强,故选 B。农产品在出口产值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说明中国 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故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的结论,排除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 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进口的状况,故无法得知其是否处于出超地位, 排除 D。 7.1945 年,边区推广使用的中学历史课本讲义对唐太宗评价颇高。但很多教员认为“从人民的立场去 看,评价不能只讲一面”“唐太宗出发点是为了巩固统治,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仍被剥削得很厉害”。这 反映出 A. 边区的阶级斗争形势极其严峻 B. 讲义作者的立场偏向于国民政府
9、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历史教学 D. 历史教育服务于抗战形势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讲究辩证地看待问题,评价事物要一分为二,这与很多教员“从 人民的立场去看,评价不能只讲一面”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当时 边区的历史教学,故选 C。材料涉及的是对历史人物唐太宗的评价问题,它是教育学术上的问题,而非政治 问题,故并不能由此判断边区的阶级斗争形势,A项排除;材料中的教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显然无法得出 B项偏向国民政府的结论,排除;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对其进行批判性描述与抗战需求之间没有关联, 排除 D。 8.新中国的外交
10、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 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表明 A. 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 B. 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C. 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D.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故在外交上基本以 革命为视角,而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故外交大致以发展为视角,因此材料中中国外交视角的转变反映了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不断 深化,C
11、 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始终是独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政策,故 A 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新中国外交在改革开放后就确立了发展的主题,而此时世界仍是两极对峙格局,国际格局 并未发生变化,故无法得出 B 结论,排除;材料重在强调两个阶段的差异性,而非共性,D 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 9.苏格拉底认为节制是获得幸福的智慧;柏拉图提出了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四大德性;西塞罗倡导节制 是灵魂各部分的和谐。这表明 A. 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B. 古代西方的节制观念被普遍认同 C. 古希腊哲学以道德为研究中心 D. 古代西方的道德观具有理性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
12、料可知,三位思想家都强调以道德理性克制欲望追求,过一种有节制理性的生活,这表明 古代西方的道德观具有理性色彩,故选 D。节制这种观点体现的是理性主义,而非人文主义,排除 A;三 位思想家的观点不代表整体欧洲人的看法,普遍认同的说法程度过于夸大,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古希腊哲 学其他方面的研究领域,故无法确知道德是否是其研究中心,排除 C。 10.18 世纪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强占圈地或协议圈地,18 世纪中期后,大规模出现由议会 颁布圈地法案来推进的圈地行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 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的分布 D.
13、 议会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中期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求大量 的自由劳动力,故圈地运动的主体开始大规模地从民间转为政府,故选 A。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相当长 时间内推行的经济政策是自由主义,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是在二战后的情形,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 人口分布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议会 的权力也受到制约,议会并不能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要扩大权力也应该是通过立法手段,排除 D。 11.1923 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
14、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 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A. 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B. 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 C. 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 D. 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列宁对资本主义认识较为全面,既看到了其局限性,也关注到了其进步性,故其在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认为可以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 应的,故选 A。B项看法过于片面,没有注意到列宁对资本主义肯定的一面,排除;列宁的这一看法只是为 其推行新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在外交上
15、其并未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否则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将苏联 排除在外的做法并不会发生,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宁只是主张可以局部地利用资本主义的手段, 并不是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如果 D 项成立,那么苏联的社会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并不是列宁的原 意,排除。 12.20 世纪 80 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他们普遍提出了 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 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 B. 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 C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 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16、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为了缓 解这一现象,政府积极转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即出现了材料所述的情形,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 济发展状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D 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只是说多个 国家普遍提出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但我们并不知道除此之外的其他国家的状况,无法得出“普遍共 识”的结论,排除 B;材料中欧洲多个国家只是换了执政党,转变了经济政策,并未说明其是否改变了政治 体制,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云南省 昆明市 三诊一模 摸底 诊断 测试 历史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