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吕梁市吕梁市 2019201920202020 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 (本试题满分本试题满分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 ) 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 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插队”的做法 带来的客观效果是 A. 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 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 D. 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 【答案】
2、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最,在 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等信息可知,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 内人为“插队”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其结果是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拓展了周王城 的疆域, 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 C 正确; 据材料可知, 是在“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 进去”,不能体现“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A 错误;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内的诸侯都有相对大 的独立性, 故“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表述不准确, B 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 队
3、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材料没有涉及“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D 错误。 2. 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 文中写道: “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 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 城市管理模式 A. 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 B. 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 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 D. 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 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可知,郡县制制度下很多建设环
4、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 政运作,民众是被管理者而非参与者,故 A 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城市 建设的科学规划”、“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B、C、D 错误。 3.建炎二年戊申科考,考生胡铨指责高宗的策问“听于天而不听于民”,文辞激越,剀切直陈,又说“臣而 不言,是负陛下;使臣言不从,是陛下负臣”,最后也不用“昧死”等词,便以“臣谨对”结束了对策。 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由此 可见 A. 科举制并非都培养奴才 B. 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 C. 当时的监察制度非常完善 D. 士大夫具有独立的人格
5、【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 欲擢胡为状元”可知,考生在殿试卷敢于批评时政,矛头直指当朝皇帝,而且皇帝“反视为奇文,欲擢胡 为状元”,这说明了科举制并非都培养绝对服从的奴才,故 A 正确;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就是皇权专制的 产物,“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的说法有违史实, B 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不等于监察制,C 错误;材料中的胡铨仅是个例,D 以偏概全。 4.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鮮明对比。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6、,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 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 或制约。这反映了 A. 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 B. 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 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D. 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但是元代行省各官员之间既有 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C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行省制下的 官员权力虽大,但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有诸多制约,有利于中央集权,这正是其优点,故 A 错误;材料反映 的是
7、行省官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节制,故 B 错误;D 与材 料无关。 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4 课中写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年不上 朝,从宪亲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明朝皇帝的权力逐渐旁落 B.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弊断日益凸显 C. 明朝皇帝越来越懒于朝政 D. 内阁制有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年不上朝,从宪亲到熹宗前 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可知,皇帝既不召见大臣,也不去内阁,政
8、府部门正常运转,这从侧 面说明了内阁制有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权力逐渐旁落”,只是强调 皇帝既不召见大臣,也不去内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反 而看到皇帝更清闲自在了,B 错误;“明朝皇帝越来越懒于朝政”这是现象,而材料强调的是“从侧面反映 了什么”,C 不符题意。 6.晚清军机处研究(18611883)一文中指出“军机处拥有提名各级官员的权力,各地督抚的任命、转任 均需军机处向皇帝提交名单,以待皇帝裁决。由此推知 A. 军机处有利于抑制“督抚专政” B. 军机处可以任免地方官员 C. 军机机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9、D. 军机处的权力空前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军机处拥有提名各级官员的权力,各地督抚的任命、转任均需军机处向皇帝提交名单, 以待皇帝裁决。”可知,不仅军机处拥有地方督抚任命、转任的提名权,而且提交名单也需由军机处递交 给皇帝,故军机处有利于抑制“督抚专政”,A 符合题意;军机处掌握的是提名权并非任免权,B 错误;军 机处的出现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排除。 7.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 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
10、 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 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 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 C. 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事实 D. 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 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 洋景”可知,鸦片战争期间民众的表现可知当时中国民众的观念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许多人还 看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A 符合题意;民众主动为英军服务,并 非英军利诱,故 B 错误;据材料“英方文献中屡
11、见不鲜”可知,材料有一定的可信性,C 说法错误;材料中 只反映的是中国“民众”和“英军”的关系,没有涉及“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D 错误。 8.孙中山先生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从孙中山这则评论 可知 A. 大平天国运动没有任何价值 B. 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性 C. 孙中山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D. 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其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可知,孙中山肯定了 太平天国运动在打击清王朝的意义,但其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民主政权,而趋于封建化,B 正确;A 过于绝对;
12、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既看到了太平天国的进步意义,也看到了他的不足,是客观评价,C 错误; D 与材料无关。 9.西方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 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下列最符合此言论的战争是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 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的在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船”,命令北洋舰 队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巡海迎敌;故威海卫战役,
13、日军占领了黄海海面,并通过辽东战役,占领了花园口, 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 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 对守势”,A、B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是奋起反抗的,与材料“采取绝对守势”不符,D 错误。 10.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曾写下这样的诗歌:“云雨出现在天空,红旗布满了大地。未见如 此细雨,最后降临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这首诗描述了 A. 藏区人民祥和幸福的生活状态 B. 共产党领导藏区人民进行民主改革的效应 C. 长征中的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结果 D. 汉族和藏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答案】C 【解析】 【详解
14、】据材料“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红旗布满了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 并结合所学可知,格达活佛看到的红旗布满了大地、又离去,反映的是 1936 年红军长征停留在甘孜,红军 的举动感动了格达活佛,为了让藏民更了解红军,格达活佛写下了可以传唱的诗歌,C 正确;当时藏区存在 农奴制,人民生活并不幸福,A 错误;据材料格达活佛(19021950)可知,此时的西藏民主改革(1959 年 3 月开始)还没有进行,B 错误;据材料“红旗”、“今朝离去,何日再回”等信息可知,此时的西藏还没有 获得解放,材料没有涉及“汉族和藏族”的关系,D 错误。 11.蒋经国(蒋介石的儿子)在国民革命战史第三
15、部抗日御侮记载:“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 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 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的军队指 A. 新四军 B. 国民党军 C. 八路军 D. 工农红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 甚大。可知,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这反映的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所为,C 正确; 据所学可知, 新四军在南方, A 错误; 国民党军主要是阵地战, 打的是大兵团的大会战, 与材料的“游击战” 不符,B 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工农红
16、军的称号已改为八路军,故 C 错误。 12.1945 年 8 月蒋介石连线三次电意中共领抽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也有多次复电。从双方电文可以推 知重庆谈判是 A. 国共两党不对等的、艰难的谈判 B. 蒋介石和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展示 C. 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先的谈判 D. 将介石和毛泽东个人之间的对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电文的信息判断,蒋介石俨然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邀请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去重庆谈 判,从双方电文的口吻变化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A 正确;据双方电文信息可知,这是双方 智慧的较量,但 B 不是材料主旨:据所学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
17、为先,在明知蒋 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不顾个人安危,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C 说法错误;D 说法片面,错误。 13.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 年 3 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 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 8000 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 6 月 14 日 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 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 A. 先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B. 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 C. 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 D. 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答案】B 【解析】
18、【详解】据材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各 方面代表人物 8000 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 个多月时间,约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知,1954 年宪法从起草到 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并且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 参与,故 B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A 错误;C 说法片面,错误;宪法代表队是广大 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D 说法错误。 【点睛】我国第一部宪法是 1954 年颁布的,都是第一部社会
19、主义宪法。 14.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些民主人士认为不应选择对苏联的”一边倒”,因为这样对于美国来说“太刺激 了。毛洋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对付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们并不发生刺 激与否的问题,刺激也是那样,不刺激也是那样,因为他们是反动派。”毛泽东意在 A. 对帝国主义要进行坚决斗争 B. 反对民主人土的外交策略 C. 论证“一边倒”方针的合理性 D. 为新中国成立做理论上的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付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们并不发生刺激与否问题,刺激也是那 样,不刺激也是那样,因为他们是反动派。”可知,毛泽东认为对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并不发生刺
20、 激与否的问题,其目的是论证“一边倒”方针的合理性,C 正确;材料是针对“一边倒”的讨论,而不是单 独的强调“对帝国主义要进行坚决斗争”, A 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反对民主人土的外交策略”, 是针对“一 边倒”的讨论,B 说法错误;D 违背史实。 15.如图是 2009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非公有制企业在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重献巨大 B. 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C. 公有制企业是安置城镇人员就业主要渠道 D. 企业薪酬机制不一导致城镇人员就业不公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就图表“2009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
21、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信息可知,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 国有单位就业所占 20.65%,集体单位占 1.99%,其余比例都是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这说明非公有制企业在 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重献巨大,A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2009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 布”,而不是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B 不是材料主旨;C 与材料不符;D 与材料无 关。 16.到 2018 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 2.1 万台,是 1949 年的 5.3 倍;民用汽车保有量 2.3 亿辆,是 1949 年 的 4564.1 倍;民用飞机由 1985 年的 404 架增至 2018 年的 6134 架
22、;水上运输船舶 13.7 万艘,是 1950 年 的 30.3 倍。以上数据表明 A. 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 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 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 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由 1949 年到 2018 年剧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科 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B 正确;据材料可知,早在 1949 年交通运输服务体 系就已形成完善, A 说法错误; 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点睛】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包括交
23、通运输的标准、质量、管理、安全、卫生、维修等方面的内容。 17.伯里克利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携。“雅典的这种政治理念通过抽签选举和公 职受酬得以实现,这是保证公民能够平等参政的两大重要指施。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抽签选举和公职受制保障了政治民主性 B. 这种理念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 雅典公民平等参政权拥有制度性保障 D. 雅典公民可以担任民主机构的一切公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雅典的这种政治理念通过抽签选举和公职受酬得以实现,这是保证公民能够平等参 政的两大重要指施”可知,抽签选举和公职受酬是保证公民能够平等参政的两大重要指施,这说明雅
24、典公 民平等参政权拥有制度性保障,C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的这种政治理念通过抽签选举和公职受酬得以实 现, A 说法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政治理念的优越性, 而不是“这种理念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B 与材料不符;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当时规定初十将军外的一切官职向全体公民 开放,可见 D 说法错误。 18.14 世纪,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独立的法学派,即“罗马法学派”,16 世纪时,法国的罗马法研究居全欧洲 最前列。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 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材料表明 A. 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山西省 吕梁 市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