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散文文本阅读16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散文文本阅读16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散文文本阅读16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任务任务(十六十六) 分析谋篇布局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紧扣特点作用 任务情境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散文,要善于理清思路,赏析谋篇布局的匠 心,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高考散文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 近几年高考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已由过去对句段结构作用的局部分析转向对整体谋篇布 局的整体分析,这表明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整体思维和综合答题能力的考查。一轮复习,虽然 在这方面有所重视、训练,但对于这种宏观式的结构分析,尚须深入打磨。通过二轮复习, 考生既要熟练地运用知识分析作品,又要不断地提高应对这种题型的答题能力。 自主检测自主检测,自我诊断自我诊断 一、阅
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 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 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 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 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
3、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 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 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在广袤的戈壁滩 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 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 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 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
4、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 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 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 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疾风、逸如 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 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
5、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 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枝 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 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 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 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
6、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 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 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 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 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 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
7、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 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 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话不多, 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 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5 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着说 胡杨“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
8、,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青、霍去 病这些保家卫国的古代将领,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关。 C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句式长短 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D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面结合,生动展现了大西北志愿 者、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胡杨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延续,意蕴深刻。 答案 C 解析 “质朴平实”不是本文的语言风格。 2为什么说金塔的胡杨是“戈壁的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答: 答案 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风沙,是“沙漠中的英雄树”。胡杨为当地 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给人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和“生命源”。胡 杨已抽象为一种包含奉献、执着、爱国等丰富内涵的英雄精神,形成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 代代相传。 3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全 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分 为三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 现代的西部建设者,文思跌宕,形散神聚。 二、阅
1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在山水间 一 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 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 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 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 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 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 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我灵魂意
11、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 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 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 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 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 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 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
12、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 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 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 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 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 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 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特有的内涵和品 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 佛已
13、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二 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 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 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 么冷艳, 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 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 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 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
14、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 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 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 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 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 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 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 我将手伸入水中, 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 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 一个当地人说: 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
15、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 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 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三 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 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 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 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 族群的更加壮大, 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 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
16、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 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 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 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 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 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 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
17、缱绻这种幸福。(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了作 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作者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独有的 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 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 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答案 C 解析 “柔美”错,应是“色彩”。 5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
18、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答: 答案 行走在山水间,“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沉浸 在山水间,“我”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我”与山水难 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 6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 答: 答案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第一部分写山行,第二部分写对水的探寻。第 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与深化。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第三部分写 人类“在山水间”。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一、 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
19、在山水间”是为了基本 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 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请打“”,无问题请打“”) 结构知识 是否理解了散文结构知识? 是否能把结构知识运用到答题实践中去? 审题 是否能辨认出这种整体结构题? 是否了解了这种整体结构题的提问角度? 文本阅读 是否有圈点思路脉络标志词句的意识和习惯? 是否能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答题 是否掌握了这种整体结构题的思考角度? 总体印象 审审、读读、答答,精准突破精准突破 1综合考查 (1)请梳 理 本文的行文思路 (或脉络 ),并概括其结构特 点 。
20、 (2)文章是怎样构思 的?请简要分 析 。 (3)本文在构思 上最大的特色 是什么?这样构思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简要概括说 明 。 (4)文章以“”为核心谋篇布局 ,请简要说 明 。 这种综合考查方式,要求全面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特点和作用。题干中多出现“构 思”“结构”“谋篇布局”及“分析”“说明”等字样。 2单一考查 (1)文章的线索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2)从结构 上分 析 为什么先写,后写。 (3)本文在组材 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说 明 。 (4)本文在开头 与结尾 上有何特点 ?请分析说 明 其好 处 。 (5)本文在叙事 上有何特点 ?试作简要说 明 。 这种单一考查方式
21、,要求对谋篇布局方面的某一特点深入思考、分析。题干一般都点明 了分析的角度或方向,如“线索”“组材”“叙事”等。 无论是综合考查还是单一考查,都需要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和感知,不仅要把握整体文 意,更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 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 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 章的思路脉络。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 、空间 、人物 、事件 、感情的语句 ,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3逐段归纳要点 ,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
22、,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 脉络。 4 依据文体特征 来理清思路结构。 不同形式的散文, 其思路结构是不同的(详见前面“核 心知识 导图重温”部分)。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 在整体把握思路脉络后,剩下的就是思考判断其特点和作用效果了。 1综合考查型全面、准确地作答 (1)思考:善抓关系 抓住文章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间的关系,重点是段落之间的关系: 把握“局部”内容。概括写了什么内容,对组织材料、抒发感情、表现主旨等有哪些 作用。 注意上下文关联。如上文与下文存在着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 分析结构技巧。“局部”在全文或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如线索铺垫、照应、
23、过渡、 对比、映衬、层进等。 (2)判断:多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效果 分析其特点的角度有: 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 叙等。 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 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 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 文
24、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 织等。 至于分析结构安排的艺术效果,无非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自身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 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二是表现景、物、人、事方面,更形象,更深入, 更有表现力等;三是表达主旨方面,更深入鲜明,委婉深沉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中的马灯 王军先 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 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做罩子的材 料是父亲从村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散文文本阅读16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 语文 二轮 复习 系列 散文 文本 阅读 16 分析 布局 紧扣 特点 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