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第2讲 机体的稳态与免疫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第2讲 机体的稳态与免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第2讲 机体的稳态与免疫(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 讲讲 机体的稳态与免疫机体的稳态与免疫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 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体温调节、 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1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排除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和外界相 通的管道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汗液等;细胞膜上的成分不是内环境成分, 如载体、受体;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如纤维素、麦芽糖。 (2)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四类反应 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
2、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 激素与靶细胞膜外侧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3)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 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2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1)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是毛细血管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 3免疫调节 (1)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3、:浆细胞。 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2)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 (3)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既参与体液 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4)T 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2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 pH 明显降低( ) 3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4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 5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6静
4、脉注射一定量的 0.9%NaCl 溶液,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 ) 7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 T 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 8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不属于胞吐( ) 9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10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 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2寒冷环境中尿液增多的原因是寒冷环境下出汗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下丘脑的 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
5、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人在寒冷环境中经常会打“寒战”,请写出其反射过程: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 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收缩。 考点一考点一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 1体液组成成分的判定 2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 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主要是增加散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 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
6、持平 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2)水盐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渗透压感受器及水盐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渴感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参与水平衡调节的 主要器官是肾脏。 3下丘脑 (1)图示 (2)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考向一 内环境组成及稳态分析 1(2019 全国,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
7、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 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 D 解析 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A 项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 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 项正确;组织 液中的 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 C 项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 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 项错误。 2(2019 广西钦州三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C丙酮酸
8、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能产生大量还原氢 D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较迅速 答案 C 解析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寒冷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A 项正确;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以及监控和清除功能,B 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 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 项错误;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较迅速,D 项正确。 考向二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 3(2019 全国,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 A 解析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一种途径,A 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液
9、量增加, 利于散热,B 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利于蒸发散热,C 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 皮肤可以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D 不符合题意。 4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正常 情况下,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偏离调定点后,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病 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 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烧。下图 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 A_,B_。 (2)在上述反射弧中,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和分布于其上的神经末梢等共同构成 _,其中骨骼肌为主要的产热结构,它的活
10、动受激素和_等信息分子的影 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的形式传导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_ _。 (3)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的体温呈上升趋势时, 正常体温相当于_(填“炎热” 或“寒冷”)刺激,此时会在_形成冷觉。如果病人持续高烧 39 ,其产热量 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4)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该调节 方式主要为_。与此同时病人体内_激素含量可能会上升,以使细 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肾上腺 (2)效应器 神经递质 局部电流 反射弧中存在 突触,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
11、(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 后膜) (3)寒冷 大脑皮层 等于 (4)神经调节 抗利尿 解析 (1)图中包含一些完整的反射弧, 即有感受器、 传入神经(即)、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即 A)、传出神经(即)、多种不同的效应器(如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其中 B 表示能产生肾上 腺素的肾上腺。(2)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及其上的神经末梢共同构成效应器。传出神经与 骨骼肌细胞之间可形成类似突触的结构,神经元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引起骨骼肌战栗以增加 产热;骨骼肌细胞的代谢也受到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在这两种激素的调节下骨骼 肌细胞代谢增强,以增加产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
12、形式传导。在反射弧中有突 触,突触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3)体温上升时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形 成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持续高烧 39 ,说明体温一直保持在 39 ,此时机体产热量等 于散热量。(4)体温下降的过程中,通过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该过程以神经调节为主。由于 大量出汗会造成血浆渗透压升高,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水,从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5尿崩症是由抗利尿激素缺乏(中枢性尿崩症)或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肾源性尿崩症) 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的疾病。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如图 1 所示,图 2 表示正常人和尿
13、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抗利尿激素与 P 蛋白结合后,P 蛋白的_发生改变激活 G 蛋白。 (2)P 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后,该基因的结构_(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 (3)上图中曲线_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判断理由是_ _。 答案 (1)空间结构 (2)一定 (3)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导 致尿液渗透压升高,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液渗透压较低,注射抗利 尿激素后其尿液渗透压升高 解析 由图 1 可知,抗利尿激素与 P 蛋白结合后,空间结构改变,激活 G 蛋白,作用于靶蛋 白,抗利尿激素发挥生理作用。分
14、析图 2:图中曲线尿液渗透压较高,代表正常人;曲线 和尿液渗透压较低,代表尿崩症患者,曲线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 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原因是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量不足,故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曲线代表肾源性尿崩症患者,因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说明不是抗利尿 激素减少导致的,病因可能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 挥作用。 (1)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可知:抗利尿激素与 P 蛋白结合后,P 蛋白空间结构改变,激活 G 蛋 白,作用于靶蛋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2)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
15、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因此基因发生突变后,基因结构一定发生了改变。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中枢性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液渗透压较低, 若注射抗利尿激素会导致其尿液的渗透压升高。因此,图中曲线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考点二考点二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1)抗体的浓度: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2)产生抗体的时间: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 抗体的速度快。 (3)患病程度:初次免疫往往
16、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 (4)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 3艾滋病病毒 (1)艾滋病发病机理 HIV 侵入 T 细胞 逆转录 DNA 整合 人染色体 DNA 上 复制、转录、翻译 合成、装配 病毒颗粒 T 细胞裂解 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2)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 T 细胞的核糖体。 (3)特点:因为遗传物质是 RNA,所以艾滋病病毒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给疫苗的研制带 来困难。 (4)致死原因: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由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而死亡。 (5)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4“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二轮 复习 系列 机体 稳态 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