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02020 年年 3 3 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语 文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1.答卷前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无
2、效。 3.3.考试结束后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 ( (一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书刑法志中所表达的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的法生成观念表明, 圣人所立之法必须根植于人情人心,要“动缘民情”;“则天象地”,即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其中也包括 效法生长于此天地间的人间生活法则。上述法生成观念来自先秦儒家因情制礼的思想。儒家认为,法律礼仪 等国家制度的产生源于满足人性发展的需
3、要,因此,礼乐刑政等制度应该是发乎人性之中顺应人性的,而不 应该是外在于人企图去改造人性的。在儒家看来,礼与法一样都应该是根植于人的生活与人性之中的,而不 应该企图以制度拔高人性,以制度来改造生活。 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 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儒家所提倡的德礼教化实际上就是努力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能引导个人道德向上的文化模 式和社会习慣,进而也通过社会习慣的改变来实现对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行为的引领。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 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
4、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地调 整。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 意义,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 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 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传统法共同体是由礼和法共同组成,在这一共同体中,既 有律令典章等国家制定法体系,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习慣、民间规约等礼俗体系。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 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 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
5、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 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正因如此,传统律典也深刻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礼的原则性要 求。 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日常伦理、民间习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一方面国家法律中融入 了更多的儒家伦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儒家的伦理和礼制日益法律化。仅从内容上看,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不仅 有示范儒家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法律教育的功能。通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 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 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
6、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 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 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传统法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 其已经与维系古代社会基础的人伦价值和社会习惯融为一体。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 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 (摘编自李德嘉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天象地“意为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则”和“象”二字都是效法的意思。 B. 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自下而上最终成为了
7、百姓自觉遵守的法律。 C. 礼和法构成传统法的共同体,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 D. 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引用古代典籍成句人手,确了古代的法生成观念一效法人间生活法则。 B. 文章主体部分从社会习惯引领、礼的精神浸润、外部秩序内化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C. 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 D. 文章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注重理论上的因果论证,具有高度逻辑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儒家认为,礼
8、乐刑政等制度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企图去改造人性,因为这些制度的产生本来是为了满足 人性发展的需要。 B. 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不是通过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 C. 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成为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 “法的精神”。 D. 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中所包含的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值得当下法律 研究者思考借鉴。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
9、 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B 项,“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错误,依据第三段“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 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 成观”可知,原文不是“先秦儒家思想”,而是说的“儒家思想”;且“通过礼与法的结合”也不准确, 原文是“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故 B 项与文不符。 C 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错误,依据第三段“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 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
10、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 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可知,选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说 法不准确。 D 项, “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 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错误, 依据第四段“通 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 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 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可知,D 项“只有才”的条件关系,表述太绝对。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
11、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 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 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C 项,“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错误,依据最后 一段“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 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 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可知,原文说了对“当代人们”“当下法律研究者”的借鉴意义,没提到“执 法者”。
12、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 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B 项,“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错误,依据第二段“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 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 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可知,原文说 的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故“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错 误。
13、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 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 (二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0 年 5 月 25 日 4 时 20 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沿着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
14、伟大壮举。电影攀登者并未 对 1960 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过多着墨。事实上,中国登山队前后进行了四次行军,前三次分别到达了海拔 6400 米、7600 米和 8300 米的高度,而从 7600 米开始,我们的队员就已经在刷新中国登山的新高度。最后一 次行军在 1960 年 5 月 24 日。1975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 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赤脚踩在队友身上 向上攀登。与电影攀登者中的曲松林一样,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电影攀登 者将 1960 年和 1975 年两代中国登
15、山人的光荣与奋斗融在一起。1960 年前,已有不少攀登者从尼泊尔境内 的珠峰南坡登顶,但中国境内的北坡却从未有人征服过。国际舆论中出现质疑边界划定的不和谐声音:“如 果没有中国人能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你们如何证明这是中国的领土?”尽管 1960 年国家正面临着三年 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依旧“刻不容缓”。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 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 (摘编自比电影精彩,他们是真正的中国攀登者 材料二: 目前珠峰的商业攀登主要有两条路线:南坡从尼泊尔一侧登顶,北坡从中国一侧登顶。攀登珠峰行动,有 大部分时间用于高海拔的拉练,
16、让人体充分地适应高海拔的环境,把高原反应降到最低。 北坡前进营地海拔是 6500 米,攀登者大多待在这里等候天气和适应高海拔。一号营地在珠峰北坳,从 前进营地到这里需要经过 60 度的陡坡,有些较宽的冰裂缝还需要架设梯子才能通过。二号营地设立在 7790 米的地方,从一号营地到二号营地要行走在裸露的山脊上,这里是攀登珠峰最困难的地方,也是珠峰著名的 “大风口”。即便是天气理想的时候,也会有 45 级的风。三号营地海拔 7900 米,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开 始使用氧气。四号营地海拔 8300 米,也称突击营地,登山者不会来这里过夜而是选择在这里短暂休息,然 后开始冲顶。从突击营地到顶峰一般要花费十
17、几个小时,在这个海拔,连呼吸都是困难的事情。冲顶需要经 过第二台阶,这是一个陡峭的岩壁,虽然已经有“中国梯”,但是因为岩壁陡直,从这里上和下都非常困难。 (摘编自攀登珠峰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材料三: 人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初到高原时人们往往感到胸闷气短,脉 搏亦可增至 8090 次/分,个别人可达 100 多次/分。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皮肤、腹腔脏器等 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据调查,在高原每升高 100 米时,人体红细胞约递增 13 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约递增 0.36 克%。两者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出现多血症面容、手指紫绀等,这时要采取
18、一定的治疗措施。进入 高原后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胃肠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在 轻度缺氧时,整个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如进入较高 海拔则会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为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等,少数重者会意志丧失甚至昏迷。所以, 初到高原要少做体力活动及其他剧烈动作。 (摘编自高原贴士: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4. 下列关于“攀登珠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1960 首次攀登与 1975 第二次冲顶,都面临着艰苦的
19、条件,但攀登者均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 B. 为了完成捍卫领土主权的政治任务,1960 年国家登山队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 C. 攀登道路上设置多个营地,便于攀登者休息和补给,也让他们等候适合的天气并适应高海拔。 D. 攀登珠峰时,气压低,缺氧,人体需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够适应高原的生活与各种活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攀登者对 1960 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着墨不多,而将其与 1975 年中国登山人的光荣与奋斗融在 一起。 B. 中国早期的攀登者在珠峰第二台阶处留下的“中国梯”,为世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 帮助。 C. 海拔越
20、高,环境越恶劣,攀登的困难也就越大,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 越小。 D. 人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增加到一定的限度之后会发生-系列不良反应,所以到了高原不能剧烈 活动。 6. 我国两代珠峰攀登者在登顶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6. 生理空化:高原反应严重、呼吸、循环、消化其至神经系统面临大挑战。艰苦的物质条件:当时的中 国正处于经济不发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不充分。珠峰恶劣的环境:高海拔,危险地段多,第三台阶处陡 峭异常。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
21、度等,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 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B 项,“为了完成捍卫领土主权的政治任务”错误,依据材料一“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 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可知,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还是“对人类 极限的挑战”,故 B 项表述不全面。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 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B 项,“为世界后来
22、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错误,依据材料一“1975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 珠峰,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可知, 原文并没有说“为世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故 B 项无中生有。 C 项,“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越小”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二号营地 设立在 7790 米的地方”“三号营地海拔 7900 米”“四号营地海拔 8300 米”可知,三四营地之间就比一二 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大,故“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越小”概括失当。 D 项, “所以到了高原不能剧烈活动”错误, 依据材料
23、三“所以,初到高原要少做体力活动及其他剧烈动作” 可知,D 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我国两代珠峰攀登者在登顶过程中克 服了哪些困难”,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中,需要克服的的困难等,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依据材料一“1960 年国家正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依旧刻不容 缓”,可以概括出要点。 依据材料一“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 政治任务”,材料三“初到高原时人们往往感到胸闷气短,脉搏亦可增至”“进入高原后因此可 能出现食欲
24、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 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可以概括出要点。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北坡前进营地海拔是 6500 米,攀登者大多待在这里等候天气和适应高海拔”“这里是 攀登珠峰最困难的地方,也是珠峰著名的大风口”“三号营地海拔 7900 米,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开始 使用氧气”“在这个海拔,连呼吸都是困难的事情”“因为岩壁陡直,从这里上和下都非常困难”,可以概 括出要点。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 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随州市 2019 2020 年高 学期 调研 语文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4010.html